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貓耳朵是山西普遍流行的一種風(fēng)味面食。它吃著筋滑利口,制作簡便,隨鄉(xiāng)就俗,適用多種面粉和澆頭,口味眾多,倍受群眾所喜愛。在晉中一帶,人們喜歡用白面、高粱面制作;而在雁北、忻縣等高寒地區(qū),人們則喜歡用莜面、蕎面制作,被稱之為“碾疙瘩”或者“碾饦饦”。
貓耳朵歷史悠久,據(jù)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餅法》一書中記載: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凳辜?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雖然其名不叫貓耳朵,但是其形及做法卻與貓耳朵極為相似。
奇特名字讓人捧腹“貓耳朵”因其獨特的名稱,還曾鬧過不少的笑話。家住喬家莊薛先生的女朋友是江西人,去年第一次帶女朋友到家里來。薛先生的母親心血來潮,告訴薛先生說,中午要給他們做貓耳朵吃,薛先生的女朋友一聽嚇壞了,但是沒有表現(xiàn) 出來。于是,她躲進臥室打電話告知自己的母親說:他們這里的人好殘忍呀,居然要吃貓耳朵,聽得我都有點害怕了?!鼻『帽蛔叩介T口的薛先生聽到,薛先生忍不住捧腹大笑,然后趕緊向她解釋道:“此貓耳朵非彼貓耳朵,貓耳朵在我們這里是一種常吃而且非常可口的面食?!辈ビ^看了母親制作貓耳朵的過程,這才消除了一場誤會。
記者親身體驗制作貓耳朵制作貓耳朵看似簡單,實則講究。
徐女士是制作貓耳朵的能手,她告訴記者:制作貓耳朵,首先把白面精粉準(zhǔn)備好,一斤面五兩水。將面倒進盆里,冬季用溫水和面,春夏秋用涼水和面,揉好之后,放在面案上。稍醒之后,搓成指頭粗的圓條,撒上面粉。然后,切成指甲蓋大的小劑子,再用兩手拇指相對按住面塊,一下一下往前推,推成形如貓耳朵狀即可。”記者按照徐女士所說,試著推了幾下,不但沒有搓成貓耳朵狀,反而被面黏住了手。徐女士忍不住將秘訣告訴了記者:搓貓耳朵是有技巧的,一定要速度快,而且不要用太大的力氣,速度越慢越容易黏手。”她一邊說,一邊演示,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把貓耳朵搓好了。
“貓耳朵搓好之后,為避免黏到一塊,可以在上面再撒一些面粉,等鍋開時,將上面的面粉抖掉下到鍋里煮熟撈起,澆上各種葷素打鹵等澆頭,調(diào)以老陳醋,味香形美。”徐女士向記者介紹她的“制作經(jīng)”。記者 弓佩玉 楊杰 實習(xí)生 陳亞楠
責(zé)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