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洪洞道情

2015-12-09 10:58:38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洪洞道情流行于洪洞縣一帶,是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稱“道腔”。1961年,田漢同志根據(jù)元代戲劇評論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論曲》等資料記載“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禮”的依據(jù),建議將其改稱“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
    清咸豐年間,尹壁村道士尉廣甲集結藝人成立洪洞道情第一個職業(yè)班社,名“同樂班”。宣統(tǒng)六年,尹壁村師秉焱組成第二個道情班社,名“三盛班”。
    第三個道情戲班于1923年成立,名“興盛班”??谷諔?zhàn)爭時期,在民主政府的領導下,洪洞部分村莊曾恢復道情班組,但僅在每年春節(jié)時演出。
    1950年,洪洞的南秦、曹生、馮張、堤村、師莊等村相繼成立業(yè)余道情班;1960年,洪洞縣青年道情劇團成立;2000年洪洞縣文化館成立道情演劇隊,恢復搶救這一劇種。
    洪洞縣道情音樂唱腔屬曲牌體,分高調(diào)、官調(diào)、平調(diào)三大類。其主奏器樂為漁鼓、簡板、碰盅、四胡和高音七演串竹笛,專業(yè)劇團成立后逐漸加上了笙、管、小嗩吶、二胡、中胡、三弦、揚琴等。
    洪洞道情傳統(tǒng)劇目大多失傳,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挖掘整理,尚保留十九個本戲和六個折子戲。據(jù)《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張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