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古籍《堯典》記載,古陶燒制技藝,始創(chuàng)于上古,首產(chǎn)于堯都(古稱平陽),技藝于陶唐,延續(xù)于春秋,完善于宋元,盛行于明清。
古陶燒制所用的原料就是黏土,黏土是經(jīng)過選擇的自然淘洗沉積土,黏土在濕潤含水狀態(tài)下既有一般可塑性,在高溫焙燒中又有固定成型的燒結性,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時,黏土中的易熔物質開始熔化成液,填充到未溶顆粒之間的空隙中,使陶坯體積收縮,密度提高。當氣孔率達到最低值,密度也達到最大值時,稱為燒結狀態(tài),這時陶器本身也變得致密堅實,此時溫度在1000℃左右。
古陶燒制整個工藝流程看似簡單,實際粗中有細,工藝嚴密。工藝流程關鍵是適度與火候的掌握。如泥的成腐度決定可塑性;成型的快慢要在泥的變性前完成,不能皴裂;坯體的軟硬決定修坯的時辰;干燥的過程需要溫度和濕度的掌握;燒制期間關鍵要看火候。
據(jù)《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