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晉文化之晉國服飾

2018-08-22 17:19:42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曲沃詩經(jīng)故里雕塑

  衣食住行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歷來為社會、民族和國家所關(guān)注,而“衣”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標識之一,尤為人們所重視,并賦予其超越穿戴佩掛之上的、甚至上層建筑領(lǐng)域的特殊社會意義。如《史記·歷書》就提出:“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將服色變化上升到國家層面;耳熟能詳?shù)拿蓪W(xué)經(jīng)典《千字文》中更是寫道:“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將服飾發(fā)明推崇到與文字創(chuàng)造同等尊貴的地位。傳統(tǒng)文化甚至將其作為古中國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相比較而言文明開化的顯赫特色而大為贊賞:“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禮記·王制》)——“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此謂華夏之名之由來。其中,源遠流長的晉國文化乃至三晉文化鑒于“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晉一直在東方國家中占首位,晉也罷,三家分晉也罷,并未改變這種基本格局”(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而發(fā)育延伸成為中華文化總根系中的“直根”。同樣,晉國服飾作為晉與三晉文化的載體之一,在引領(lǐng)東周春秋及以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服飾發(fā)展上,彰顯出“以正諸華”(《左傳·襄公十一年》),領(lǐng)袖群倫、成風(fēng)化俗的文化自信和獨特魅力。

  一、從文獻史料看晉國服飾

  關(guān)于晉國服飾的記載散見于《詩經(jīng)》《左傳》《國語》《墨子》《孟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先秦文獻。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是反映色彩紋飾類。主要有“素衣朱襮,從子于沃……素衣朱繡,從子于鵠”(《詩經(jīng)·唐風(fēng)·揚之水》)?!白樱〞x襄公)墨衰绖(孝服)……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按笞訋泿煟轮拢ㄗ笥覂缮囊路保ā蹲髠鳌らh公二年》),“夫絳之富商……金玉其車,文錯其服”(《國語·晉語八》)、“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晉靈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繡”(《郁離子·晉靈公好狗》)等。

  二是反映質(zhì)地材料款式類。主要有“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詩經(jīng)·唐風(fēng)·羔裘》)、“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詩經(jīng)·魏風(fēng)·葛屨》)、“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墨子·公孟》)等。

  三是反映多寡繁簡類。主要有“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詩經(jīng)·唐風(fēng)·無衣》)、“子有衣裳,弗曳弗婁”(《詩經(jīng)·唐風(fēng)·山有樞》)、“宣子……盛服將朝”(《左傳·宣公二年》)、“昔晉國苦奢,文公以儉矯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尹文子·大道上》)等。

  二、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晉國服飾

  考古發(fā)現(xiàn)的晉國服飾主要集中于銅器、玉器、陶范、陶俑等出土文物上,均以裝飾形式出現(xiàn),涉及人物情景有攻戰(zhàn)、競射、樂舞、狩獵、采桑、投壺、出行、馴獸、陪侍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幾種不同的服飾類型,而不同場景下的著裝衣飾也有著一些明顯的差異。

  1959年——1963年,侯馬“晉國遺址”的鑄銅作坊遺址清理出土了30000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認器型的有1000余件,能組成配套又能復(fù)原器型的100余件,能夠反映晉人服飾的人形范10件。比較典型的有半側(cè)身女雕像外范(下半部殘缺),圖案衣著為右衽和尚領(lǐng)上衣,并顯有條形紋飾。另有一組五塊合范的浮雕立人像,身著右衽和尚領(lǐng)齊膝連衣裙,腰系長帶,打成斜角相對的結(jié),衣裙細腰,向下漸成喇叭口,飾有斜角雷紋。還有一組五塊合范的整套跪狀武士像雕塑外范,齊膝連衣,上半部分刻有云紋及填圓點紋裝飾,背部插劍,下半部分裝飾有勾連“T”紋,用雷紋襯底,腰部有長帶在前系結(jié),兩個短穗下垂,鞋底飾有方格花紋……上述人形陶范,為我們提供了春秋中期到晚期晉國人的服飾資料實物,參照文獻資料和曲沃晉侯墓出土文物,我們大體可以將晉國服飾的款式分為三類:

  一是早期以上衣下裳的服飾類型為主流,衣、裳分體,下裳兩側(cè)開衩,不相連綴。

  二是中后期,主要是春秋時期,則在左襟前后開片后縫合,上衣下裳合體并連,寬衣博帶,繞身系扎的深衣流行開來。深衣分直裾和曲裾式。曲裾深衣為下擺齊足曳地或齊膝的長袍,穿著簡約而不失華貴。在競射、樂舞、采桑、加冠、投壺、出行等日常儀禮和宴樂類活動中,因大多于室內(nèi)或近郊舉行,穿著普遍選用長袍深衣,束腰,或佩劍,或素面,或窄衽鑲邊,頗顯典雅脫俗。直裾深衣一般為齊膝短袍,更適用于從戎,在攻戰(zhàn)場景中多有發(fā)現(xiàn)。穿著上下連體的短袍深衣,其對下肢束縛較小,行動便捷,考古大家張頷先生在其《侯馬出土陶范歌并序》一詩中所描述的“僮豎裋褐無裳裾,‘下士’腰中服劍匕”,便是指此類服飾。

  三是上衫下褲的著服形式。在泛舟射獵時,多采用此類著裝。此類衣褲組合一改以往衣裳的搭配,均束腰、佩劍,擺脫下裳對雙腿的束縛,下身動作更為自由。由于服飾無開合的下裳,則其所著筒褲必有襠部,抑或是短襦和分襠筒褲的搭配,以便遮羞。

  三、晉國服飾折射出晉文化中極為閃光的審美意蘊

  從文獻及考古發(fā)現(xiàn),我們能夠知道,源遠流長的晉國服飾,上至君臣貴族,下至平民黎庶,其服飾款式多種多樣,材質(zhì)用料也各不相同,但大體上均統(tǒng)一于長期作為中原霸主的社會氛圍當中,折射出晉文化中極為閃光的審美意蘊。主要表現(xiàn)在:

  1、“以正諸華”的擔(dān)當精神

  著名的秦晉崤之戰(zhàn)的起因,在于秦穆公利用晉文公新喪,意欲趁亂東進爭霸諸侯,晉國正卿先軫認為:“敵不可縱??v故,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并進一步分析道:“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于是,尚處在悲痛中的新君晉襄公將孝服染成黑色,舉哀哀之師,同仇敵愾,終獲崤山大捷,一戰(zhàn)而鞏固了晉國霸業(yè),穩(wěn)定了春秋列國的諸侯格局和社會形勢。而且由此晉國有了著黑色孝服的喪俗習(xí)慣。春秋時期,奉行“士農(nóng)工商,四民守業(yè)”的國家政策,商人的地位并不像后來那樣低下,甚至出現(xiàn)了許多為國分憂、責(zé)任感極強的大商人,像鄭國大商人弦高,衛(wèi)國大商人子貢、呂不韋等,尤其是孔子弟子的子貢,肥馬輕裘,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能讓各國國君分庭抗禮,史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而作為商賈群體出現(xiàn)的絳(晉國都城)商,雖“韋藩木楗以過于朝……而能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其力量同樣不可小覷。難怪“當是時也,晉不可敵,事之而后可”(《左傳·襄公九年》)。

  2、“服以旌禮”的教化功能

  無論屠蒯“服以旌禮,禮以行事”(《左傳·昭公九年》),還是趙盾“盛服將朝”(《左傳·宣公二年》),甚至重耳“降服而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都在凸顯晉國服飾的禮儀內(nèi)涵。難怪叔向強調(diào):“朝有著定,會有表,衣有禬,帶有結(jié)。(《左傳·昭公十一年》)”狐突主張:“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則命以始,服其身則衣之純(正色:青、赤、黃、白、黑),用期衷則佩之度”(《左傳·閔公二年》)。否則“衣之尨(雜色)服,遠其躬也;佩以金玦,棄其衷也。服以遠之,時以閟之,尨涼冬殺,金寒玦離,胡可恃也?”(《同上》),由服飾禮儀進而升華到一諸侯一國家??梢韵胂?,新田“且民從教”(《左傳·成公六年》)作為主要的遷都優(yōu)勢之一,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3、“兼收并蓄”的人文特質(zhì)

  晉國服飾多姿多彩,呈現(xiàn)出既尊崇周禮又不完全受制于周禮約束的多元開放姿態(tài)。究其原因,其與地處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交匯的前沿地帶密不可分。同樣,也是晉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的立國方略使然。侯馬晉國遺址出土文物反映出的服飾,單單從衣領(lǐng)上分辨就有方領(lǐng)、交領(lǐng)、和尚領(lǐng)等多種款式,剪裁用料上既有素面也有窄衽鑲邊,即所謂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繡。晉國中晚期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以及當時流行的深衣,特別是似有幾分胡服特征的短襦與分襠筒褲的搭配幾乎同時存在,但已呈現(xiàn)此消彼長的發(fā)展趨勢。相反,同時期南方地區(qū)常見的寬袖長袍卻不多見。這表明,脫胎于傳統(tǒng)服飾但借鑒胡服的深衣適應(yīng)性更強,“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禮記·深衣》)”而類胡服的出現(xiàn),其對下肢束縛小,行動便捷,更適用于征戰(zhàn),無疑開啟了戰(zhàn)國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的先河。

  四、晉國服飾文化應(yīng)成為講好山西故事的重要窗口和我省發(fā)展旅游+的亮點所在

  晉國在山西歷史長河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作用。山西簡稱晉,絕非偶然,一定程度上晉國構(gòu)成了今天山西的基本地理特征、文化特征乃至?xí)x人的性格特征,構(gòu)成了講好山西故事的精神內(nèi)核。由內(nèi)涵而外延,晉國服飾文化同樣影響深遠。時至今日,“衣之純(正色:青、赤、黃、白、黑)”(《禮記·玉藻》)仍然是山西乃至整個漢民族服飾的主流,特別是在重大會議、重要活動等正式場合,黑色依然是禮服或者正裝的首選。其次,便是由陰陽五行學(xué)說衍生出來的紅色、綠色、藍色(晉乃周火之從出,尚紅;魏自認承繼晉國正統(tǒng),尚紅;趙推演出火德為主,木德為輔,尚紅、藍色;韓推演出木德,尚綠)。更為直觀的則有“晉國鞋(十果繡花鞋)”“文公屐(柳木屐、足下屐)”等,經(jīng)過2600年演化沿襲,積淀成古老的山西故事和美好的文化寓意流傳至今。近年來我省致力于把文化旅游業(yè)打造成戰(zhàn)略性支柱產(chǎn)業(yè),突出“旅游+”“+旅游”發(fā)展思路,積極推動文化業(yè)態(tài)與旅游業(yè)態(tài)深度融合,加大文物活化利用,加快推動非遺和演藝進景區(qū),倡導(dǎo)通過影視、動漫、演藝、新科技等多種手段,打造高品質(zhì)文化旅游演藝產(chǎn)品。具體到舉全省之力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晉國服飾文化的有機融入無一不足以構(gòu)成景區(qū)的亮點、買點、關(guān)注點,成為厚植精神沃土、講好山西故事的又一扇重要窗口。從這一點講,我們理應(yīng)賦予晉國服飾文化應(yīng)有的時代意義、流行元素,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晉國服飾最靚麗多彩的一面呈現(xiàn)給世人,讓“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fēng)光”的人文魅力更加生動起來?。?strong>張曉玲 劉躍華 文/圖)

     

責(zé)任編輯:姚建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