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功德無量”的逆時光堅守者

2017-12-18 15:07:44 來源:中國青年網

  “不是說好了一起走,你為什么要去甘肅?”面對戀人彭金章的質問,她有點恍惚,因為自己這個“荒唐”的選擇,畢業(yè)就分手?值得嗎?

  1964年,畢業(yè)季的北大,很多畢業(yè)生都選擇留在大城市。

  而她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姣好的面容、瘦小單薄的身形,這一切,與她即將前往的茫茫大漠,是多么的不相宜。

  年輕時的她和戀人彭金章在北大。資料圖

  對于她的這個選擇,并沒有人看好,甚至還有不少諷刺:生在上海,學在北京,就業(yè)跑去沙漠,人生是不是倒退?

  是啊,她也懷疑過自己。

  尤其是,剛來到敦煌,消息閉塞;一間土屋,屋內家徒四壁,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燈、沒有衛(wèi)生設備;一到夜里,屋外狼群出沒。

  這么糟糕的生活環(huán)境,還要繼續(xù)堅持嗎?

  可是,這里真美呀!佛像威嚴,飛天優(yōu)雅,時光仿佛在這些洞窟里停滯了,精美絕倫的壁畫和塑像歷經滄桑依然靈動精美,充滿神韻。她佇立在一幕幕壁畫前,幾欲醉倒。

  莫高窟壁畫。資料圖

  1966年,她與戀人彭金章結婚了。然而卻一個在武漢,一個在敦煌。兩地分居,長達19年。

  大兒子出生后,常常光著屁股等衣服穿。二兒子出生后,她將大兒子托付給姐姐照顧,等她再去接孩子已經是五年后。那時,她已經認不出自己的孩子,而兒子也不知道叫媽。“我至今對這個家懷有深深的愧疚,尤其是對孩子?!彼f。

  雖然條件艱苦,雖然家人遠隔萬里。但這里,有她熱愛的事業(yè)。她一頭扎進石窟考古研究工作。

  她要逆著時光,在沙漠中留下莫高窟這座夢幻佛宮。

  莫高窟北大像。資料圖

  這座佛宮,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護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這里有太多消失了就再也難以復制的國寶。國力薄弱的年代,這里的寶藏曾被各國擄掠,慘遭浩劫。

  建國后,雖然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但由于風沙水害的侵蝕、游客帶來的人為損害,莫高窟正快速走向消亡。如果不“逆著天”加緊保護留存工作,這座風沙中的國寶佛宮,將在幾百年后消失不見。

  游客增多會打破洞窟原有的恒定小氣候環(huán)境,二氧化碳長時間滯留窟內以及窟內相對濕度增加,會侵蝕壁畫,怎么辦?

  莫高窟壁畫。資料圖

  無解!大家心痛地看著日漸損壞的壁畫,搖搖頭都走開了。

  她偏不信!測試、評估,再測試、再評估。幾年內,她在每個洞窟里都安裝上探測儀,實時監(jiān)測人流、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預先設置一個預警值,只要達到峰值,立刻關門謝客。

  工作中的她。資料圖

  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都想來看千年瑰寶,但壁畫又很脆弱,這矛盾怎么解決?

  無解!各地的古跡不都這樣慢慢縮小風化掉嗎,這無法逆轉啊!大家說。

  她偏不聽!她說:“我們沒有權利將留給子孫后代的文化遺產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p>

  2003年,她提出建設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采用數字展示技術,將莫高窟內的敦煌藝術“搬”到莫高窟外面向游客展示!

  可能嗎?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尊彩塑,怎么可能“搬”出來?質疑聲紛至沓來。

  《夢幻佛宮》電影片段。資料圖

  她不爭辯,只是埋頭干。十年的沉淀和打磨,兩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高清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千年莫高》橫空出世。游客們身在洞外,卻一樣能感受莫高窟的千年之美。莫高窟單日游客最大承載量也由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實現了文物保護和開放利用的“雙贏”。

  2016年她全力打造的“數字敦煌”網站上線,用數字圖像永遠留存敦煌的輝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電腦上欣賞30個經典洞窟、4430平方米的壁畫。

  網站“數字敦煌”。資料圖

  她是樊錦詩,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連續(xù)五屆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

  40余年來,樊錦詩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獲得學術界公認。季羨林先生贊她“功德無量”。

  1987年12月11日,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莫高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10年巴西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會議,將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管理、旅游開放經驗列為典型案例。大會文件指出:“莫高窟以非凡的遠見,展示了有效的遺產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護遺產地的價值,樹立了一個極具意義的典范形象?!?/p>

  全國政協委員樊錦詩。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就是我的家,已經融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人這一輩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能為它做出一點點事,那么這一輩子就算沒有白來這世界上一趟?!?一口吳儂軟語的她,面對漫天飛沙的大漠,把一份矢志不渝的堅守,寫在了千年莫高風骨。

  “文抽麗錦,片言成詩”。這個美麗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敦煌研究的史碑上。(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