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人:老人玩微信易受騙 你們可得多提醒著點

2016-12-27 10:18:09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 時下,微信已成為很多人工作、學習、聊天的重要平臺。殊不知,微信朋友圈卻潛藏著對父母的隱形傷害?!督洺0疽梗瑫媚X血栓》《吃這些,癌癥不會來》等等,諸如此類的信息迷惑了一些老年人。前不久,我市一位張姓老人,正是輕信了微信圈的虛假養(yǎng)生傳言,花重金購買了一堆“養(yǎng)生保健品”,貨到付款簽收后,才發(fā)現自己上當受騙了。

  就此,記者深入小區(qū)對老年朋友進行調查走訪。

  回顧張先生的被騙經歷

  家住向陽路某小區(qū)的張先生已退休7年。自從去年學會 玩微信后,被拉入很多養(yǎng)生的交流群。張先生回憶說:在12月10日左右,有一個養(yǎng)生群發(fā)起了團購磁化水杯、泰國理療枕的消息,原價2580元的產品,優(yōu)惠后1188元就可以買到。當時,我看到群里的氣氛十分熱鬧,大家都在搶著買,于是也訂了一套。3天后,產品回來了。原本想把理療枕給了兒子。沒想到,他看到我買的產品后,一口咬定我上當受騙了。”當張先生兒子把水杯和枕頭的標識輸入淘寶后,兩個產品加起來不超過400元。

  張先生知道自己上當受騙后才發(fā)現,自己已被那個所謂的養(yǎng)生群移除了。

  后來,張先生才意識到沖動和輕信養(yǎng)生致使自己上當受騙。在兒子的建議和引導下,張先生已將手機中不少微信公眾號刪除了,他不再盲目輕信朋友圈的養(yǎng)生傳聞了。

  父母沉溺微信晚輩該留意

  實際上,張先生輕信微信受騙并非個例,不少年齡偏大的微友都是養(yǎng)生貼的信賴者,有的購買其產品,有的親身體驗。于是,父母的朋友圈成了虛假養(yǎng)生的重災區(qū)。

  12月19日,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市民,年齡均在60歲以上。在這些老人的微信欄目里,多是養(yǎng)生消息。

  家住建設路某小區(qū)的李女士今年64歲,兩年前開始用微信。記者在她的朋友圈看到,3個月前發(fā)布的一條名為《每天用一用,全身都輕松》的內容,其頁面顯示“該內容已被發(fā)布者刪除”此賬號已被封,內容無法查看”。

  而65歲的孫女士,是今年夏天才學會使用微信的。如今,她每天抱著手機刷微信。記者發(fā)現,孫女士朋友圈的信息大 概可以分為養(yǎng)生建議、警方提醒、心靈雞湯和育兒寶典。

  對于朋友圈里的養(yǎng)生信息,有的長輩更是深信不疑,“反季節(jié)蔬菜一口不能吃”雞蛋和西紅柿不能一起炒著吃”等等,均來自于市民劉先生父母的朋友圈。一個月前,劉先生買了些草莓,他父親還因此生氣了,直呼“草莓不能吃”。

  說到長輩們對于朋友圈的過分鐘愛與輕信,作為晚輩的孩子們也有話說。

  在馬濤看來,只要老人高興,他們在朋友圈發(fā)布什么都無妨,別上當受騙就好。馬濤告訴記者,母親去世早,自己工作忙無法時刻照顧父親。如今,他愛玩微信也可以緩解生活的沉悶。

  而馬女士則認為,一定得為父母的朋友圈把把關,告訴他們什么可以相信,什么可能存在騙局。再有就是多回家陪 陪父母,讓他們不覺得孤單。

  幫父母識別真假培養(yǎng)愛好

  針對父母沉浸在朋友圈和輕信養(yǎng)生內容的做法,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郝紅瑞認為,老年人退休后的社交圈越來越小,因此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網絡再次為他們打開了觸摸世界的大門,緩解了他們的孤獨感。善良的老人只想通過自己的轉發(fā)幫助別人。而作為他們的兒女,首先要理解老人的苦心,其次要教會父母如何甄別消息真假。

  年近八旬的景先生是個時尚老人,他不僅會用微信,還會玩微博,在網上購物。他認為,老年人要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而不是被那些謠言“綁架”。平日里,他喜歡旅游、看書和練書法。在景先生看來,一天怎么都得過,不如把它過得充實有意義。記者 祁欣


     

責任編輯:實習生衛(wèi)慧婷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