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禹光正在進行拉坯工序
一口窯爐,騰起的是淬煉之火,沉淀的是意蘊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熔煉的是執(zhí)著其中的手藝人智慧、勤奮、創(chuàng)新的工匠精神。
青春已逝,癡心未改,二十年寂寞堅持,全國“鄉(xiāng)村文旅能人”段禹光心中燃燒的是做平陽窯精品的執(zhí)念。
“陶”醉其中
為了重現平陽窯,不惑之年的段禹光已數不清自己20多年間做過多少嘗試。
走進座落于市區(qū)一所校園內的紅陶坊禹光陶藝工作室,大大小小的陶制品盡收眼底,一位戴著眼鏡的男子拿著新出爐的直口斗笠碗喜出望外,端詳良久。“看這釉面,似有許多金屬斑點,就像油滴在水面上,是平陽窯最具代表性的油滴釉……”
這人便是段禹光。
“上大學時,一位相處較好的老師很喜歡平陽窯,但苦于找不到地方建窯爐,我就提議可在我家閑置的老院子里(距離學校18公里遠的龐杜村)建?!睕]承想,正是這個無心插柳的舉動,竟悄悄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案G爐建成的那一刻,瞬間感覺就來了,我跟陶藝之間的距離因為院子里的那座窯爐突然就拉近了……那之后老師又經常帶著我們參加各種展覽,見得多、學得多了,我竟然喜歡上了陶藝,對于平陽窯的好奇心也越來越濃?!?/p>
平陽窯,是古臨汾所屬范圍內陶瓷窯場的總稱。據古籍《堯典》記載,古陶燒制技藝,始創(chuàng)于上古,首產于堯都,技藝于陶唐,成就于宋元,延續(xù)于明清。從陶寺龍盤彩陶到秦漢綠釉陶、隋唐黑白釉瓷,再到宋元油滴釉瓷,平陽窯以一腔窯火映照整個中國陶瓷的發(fā)展歷程,在民窯藝術史上,留下一縷平陽煙火。但隨著景德鎮(zhèn)等地精細彩釉瓷的出現,清中后期平陽窯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待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政策調整與市場變革,在1300年間歷經蕭索繁榮卻從未停燒的平陽窯熄滅了燃燒千余年的爐火,走完了它的最后里程。
任流水洗盡歲月鉛華,卻抹不去后人對平陽窯的神往。
1996年,時年24歲、從山西師范大學畢業(yè)的段禹光在龐杜村成立了紅陶坊個人陶藝工作室,致力于現代陶藝創(chuàng)作。在這里,他盡情揮灑著自己的青春與創(chuàng)意,憑借著天賦與努力,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陶藝創(chuàng)作之路。
不虛“瓷”行
“陶瓷沉淀的時間極長,它經過火的淬煉,除非碾碎,否則幾千年都不會腐壞。這就是我喜歡陶瓷,選擇把陶瓷作為創(chuàng)作語言的原因?!倍斡砉庹f,擇一事、終一生,做一輩子的陶藝人是他的此生信念。
于是,在歷史的留存中,考察古窯址、走訪老窯工、查閱資料尋找有關平陽窯瓷器的點滴記憶;將理論付諸實踐,守在工作室中一遍一遍地燒制、改進、創(chuàng)作……成了段禹光密不可分的日常。
“好的陶藝作品,它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就是藝術的審美思想,自始至終要把這個思想體現出來,它會感染你,把你帶到它的世界里?!比√胀?、水洗陶土、過篩、拉坯、晾坯、收坯、打磨、補水、上釉、裝窯、燒制……段禹光把制陶過程中的每一步,都積累出了獨屬于自己的絕技?!凹t陶土,古法盤,釉料調制有秘方,火眼金睛把火候?!?/p>
廿載光陰彈指過,為應磨染是初心。
“燒窯中不可預料的事太多,有的就燒炸了、燒壞了。甚至整窯都可能燒壞。”即便如此,段禹光仍充滿著期待,他認為,“每一次燒窯,都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p>
經歷過無數次前功盡棄,段禹光驚喜地發(fā)現在出窯作品中,“冒”出了平陽窯油滴兔毫的影子,雖不完美,但他知道,又見平陽窯,指日可待。
2017年,在紅陶坊禹光陶藝工作室,一件凝聚著段禹光20余年心血作品的《平陽往事》呈現于世。從整體造型來看,它似是國畫中豪放粗曠的寫意派,給人以恢宏大氣之感;頂部的“小碗”造型則妥妥像極了工筆派,精謹細膩?!斑@件作品采用古老的泥條盤筑法制作而成,靈感來源于宋代平陽窯中的典型器型——直口斗笠碗。”段禹光將之取名為《平陽往事》,寓意平陽窯的滄桑和藝術特色。
閑暇時,不惑之年的他也常感疑惑。“是往學術上靠,還是往商業(yè)靠?因為,做學術雖純粹,但缺乏經濟基礎的藝術終究是空中樓閣,而總做商業(yè),光復平陽窯的初心便被背離。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一直在調整學術和商業(yè)的互補關系。但大多數時候,他選擇了學術。
“陶”聲依舊
守一份匠心,多一分傳承。
從藝25年,在與泥土、烈火為伴,固守于平陽窯的日子中,段禹光對技藝刻苦鉆研,不敢有絲毫懈怠。其間,他將所感所悟編撰于《溯源平陽窯》一書,同時,還注重提升自我,獲得了碩士學位,申請成為平陽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入選全國“鄉(xiāng)村文旅能人支持項目”名單……
一份全優(yōu)的硬核成績單背后,是一名陶藝匠人25年的執(zhí)著堅守。
為了傳承和創(chuàng)新古老的平陽窯技藝,段禹光花光了所有積蓄,擴建了工作室,建起了煤窯,引進了氣窯,購進了煉泥設備,一個設備齊全的現代平陽窯廠已經建成。“這是恢復‘平陽窯’最值得投資的事業(yè),若不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只存在于博物館中,就必須進行動態(tài)保護,活態(tài)傳承?!边@樣的見地促使他疾行在傳播的路上。
“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泥火交融間,你的艱辛藝術路仿佛重現眼前;20余年的勵精圖治,你與陶瓷一同從火光中走來,終使失傳已久的平陽窯技藝重新煥發(fā)光彩。爐火滾燙,藝術精神綿延長存。擲地有回音?!倍斡砉馍钌钣浀迷讷@評“平陽工匠”時的頒獎詞,而這種“工匠精神”也正是他堅守并傳承制陶文化的內生動力。
“如果說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主動脈,那么它的毛細血管里則涵蓋了普及與推廣。”段禹光希望有更多的陶瓷愛好者來到這里,觸摸陶土的厚度,感受平陽窯穿越千年的獨特魅力。
記者 亢亞莉 文/圖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