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早晨,古色古香、典雅厚重的全國政協(xié)禮堂里燈光璀璨裝扮一新,“五彩·和諧——梅瑩工筆重彩畫畫展”在此拉開序幕。熙熙攘攘涌入現(xiàn)場的300余名觀眾不時發(fā)出嘖嘖的稱贊和由衷的叫好聲。首都文學界、書畫界的一些名家和許多國外友人都聞訊趕來細細品閱觀瞻。1月27日晚,結(jié)束北京之行風塵仆仆歸來的梅瑩在其工作室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梅瑩告訴記者,這次京城展覽共展出了50幅工筆重彩畫作品,是她八年來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的精品集萃,且多為巨幅工筆畫。
巨幅,恰恰是梅瑩工筆畫的一個最具特色的品牌標簽。八條屏《百鳥朝鳳圖》是此次展出的代表作品,就是一副135cm×298cm×8的鴻篇巨制,整幅作品清新俊逸,厚重大氣,歷時三年方才完成。
在繪畫技法上,梅瑩采用宋元時期的繪畫方法,兼具秦漢藝術的質(zhì)樸。構圖自然布局合理,線條圓潤飽滿,用筆注重虛實;設色艷麗高古,清新雅逸;畫面很靜很美,富古氣接地氣。作家的經(jīng)歷又使其畫作有濃濃書卷氣,超然、厚重、自然舒展。耳時農(nóng)村的記憶又使她的畫充滿鄉(xiāng)土氣息。
或許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曉,來自我市的梅瑩純屬半路出家。她真正敲開工筆重彩畫藝術大門不過8年時間。在前半生幾十年的光陰里,梅瑩一直致力于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在2007年步入國畫藝術殿堂之前,她曾先后出版著作十二部,并屢屢榮獲“趙樹理文學獎”、第六屆國際動漫創(chuàng)作大賽等多項國內(nèi)國際大獎。
雖然在兒童文學及動漫劇作的創(chuàng)作取得了旁人看來很難企及的高度與成就,但在梅瑩心底一直留有遺憾:“我一直也很喜歡畫畫,只是多年來寫作任務繁重,夢想也就深埋心底?!?/p>
2007年,想學畫畫的強烈意愿再次縈繞心頭,這次梅瑩終于下定決心,拋下一切事物,走進中央美術學院師從著名畫家宋唯源教授學習中國畫。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梅瑩咬緊牙關從零起步,認真學習工筆畫繪畫技巧和水墨應用。
“其實這個轉(zhuǎn)型的抉擇起初還是蠻痛苦的,因為文學創(chuàng)作傾注了自己之前太多的心血與感情,兩者真的很難取舍。”說話間,梅瑩的神情變得嚴峻。
經(jīng)歷了早期的陣痛,隨著時間推移,梅瑩茅塞頓開,畫工有了明顯進步。從最初臨摹一個花瓶都很困難,到開始嘗試上手大畫……不知不覺中,原先的痛楚消除無形,取而代之的是成功的欣慰喜悅。
“藝術之間其實是相通的。”梅瑩告訴記者,幾年來自己的工筆畫技法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快速提升,與早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功底密切相關。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文學和繪畫一樣需要想象力、謀篇布局、主題思想、虛實以及獨特的視覺、節(jié)奏、意境、積淀和底蘊等。區(qū)別只是載體不同,文學是用文字來表達,繪畫則用線條與色彩來詮釋。
采訪中,梅瑩對于每一個時間段合理高效的規(guī)劃安排讓記者印象深刻。而這事實上也是她在工筆畫藝術上取得斐然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早在美院修學期間,梅瑩對于時間和效率的把握就已經(jīng)到了爭分奪秒無以復加的程度。她極少出去逛街,買菜也經(jīng)常是大批量采購,保障三天不用外出;學習計劃異常明確,始終帶著問題去學習,永遠清楚自己最想學的是什么;去請教老師時通常是十多個問題“打包”提問……
另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梅瑩對于藝術獨創(chuàng)性的不懈渴求。2008年結(jié)束實習階段的臨摹期正式轉(zhuǎn)入創(chuàng)作期,梅瑩的獨創(chuàng)才華與潛質(zhì)也被徹底地激發(fā)出來?!耙话闳烁銊?chuàng)作容易瞻前顧后、顧慮重重,總是被既有的條條框框自我束縛。其實藝術創(chuàng)作的世界是非常自由的,我追求的就是一種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境界?!泵番撴告傅纴?,“就拿寫生來說,很多人只是做場景的還原再現(xiàn)。而我認為寫生只是提取生活的一個素材而已,選擇用最合適的方法透過作品去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也只有經(jīng)由自己的思考、構圖、加工、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才有思想和生命力?!?/p>
而這也正是梅瑩的畫作不同于別人的地方。正如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洪燭所說,瀏覽她的每一幅繪畫,都會覺得心情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仿佛她每幅畫都提供了一個畫面,尤其是提供了一個環(huán)境,我覺得這種環(huán)境讓我們的心靈特別向往,閱讀這幅畫,我們的心靈也得到撫慰、得到滋潤。
“時至今日,繪畫已經(jīng)是我心靈和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畫畫不是為了謀生,更不是為了出名,完全是出于個人喜好,也正因為如此,我整個的繪畫過程就很輕松、很享受,樂在其中。”或許,正是源于卸下了太多世俗功利的裹挾與包袱,梅瑩的工筆畫才能真正具備力透紙背、穿透心靈的強大震撼力,進而激起觀者靈魂深處的共鳴。 記者 王小庚 李虎威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