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侯馬市一位80歲老人梁學義,耗費10年時間、手寫一部120余萬字的抗日題材小說《天河第一隊》,歷經(jīng)三改三抄,于近日脫稿。
在一間幾十平方米的斗室中,一張簡單的桌子上擺放著一摞足有一尺多厚、一筆一畫工工整整手寫的小說文稿。筆者等人被深深地震驚了。
“三千多頁稿紙,一百二十萬字,我已經(jīng)寫了十年。現(xiàn)在實在沒有力氣再寫了——寫上十來分鐘,右手就會抽筋。還好終于脫稿了!”打開話匣,老人為我們講述他與這本小說的來歷。
梁學義,1936年出生于河南孟縣(今屬洛陽市),童年跟隨身為太行山抗日游擊隊干部的叔叔,輾轉(zhuǎn)來到曲沃縣西明德村。三四歲時,就在叔叔和大人們的安排下,為當?shù)氐目谷瘴溲b力量傳遞密信,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兒童團小交通員。
他記得那一次,他把信件藏在鞋底,去曲沃縣城送信。經(jīng)過下裴村西交里橋日軍卡點時,與日本兵和偽軍士兵發(fā)生爭執(zhí),被鬼子用槍托狠狠地擊中頭部,當即昏死過去。鬼子將他作為尸體扔到了橋南一片桃樹園邊的溝渠里。所幸后來被路過的同村一位大人發(fā)現(xiàn)救回,這才死里逃生。老人頭上至今還留著一個傷疤。
“那時,我們村上面有許多長了幾百年上千年的松柏樹,又粗又直,高聳入云,是附近幾個村老百姓的珍貴資源。日本人來了后,把樹都砍了。好木材運回他們國家,剩下的全燒了!真的很可惜??!”“鬼子白天在村子里燒殺搶劫,晚上聚集在天河邊,哦,天河是我們村子附近的一條河,架起木柴燒篝火,一邊燒雞烤羊、喝酒作樂,一邊強迫抓來的中國婦女,脫光了衣服,讓她們圍著火堆轉(zhuǎn)圈。
一位帶著孩子的婦女不聽鬼子的話,就被他們殘忍地殺害了……”“日本兵把抓來的抗日戰(zhàn)士和老百姓,一個個吊在樹上,當做靶子,一槍一槍地練槍法!”老人說著說著哽咽起來,似乎又回到了那個殘酷的歲月。
自小的親身經(jīng)歷,使梁學義老人對日本侵略者懷有強烈的刻骨的仇恨。同時,他的所見所聞,和他從小參加抗日活動的經(jīng)歷,成為晉南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縮影,也是非常難得的珍貴歷史資料。
建國后,梁學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復員在太原發(fā)電廠工作,1966年調(diào)回侯馬發(fā)電廠工作直至退休。
大約十年前,已經(jīng)七十歲的老人從電視新聞中看到,當時的日本領(lǐng)導人小泉純一郎否認侵華歷史,公然參拜靖國神社,他回想到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感到非常氣憤!他要用事實去辯駁歪曲歷史的日本政客。盡管他知道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沒有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但他還是下定決心要把自己所經(jīng)歷的難忘往事記錄下來。他不會操作電腦,只能用手抓著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一頁一頁地改。日出日落,寒來暑往,老人寫得很辛苦。有時寫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他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進行寫作。長年的伏案寫作,讓80歲的老人落下了氣管炎、手指痙攣等疾病,但一想起當年侵略者的暴行、摸摸自己頭上的傷疤,心里裝了半輩子的歷史就從筆尖自然流出,成為稿紙上的文字。十年期間,一百二十萬字他改了三遍、抄了三遍,終于于近日成功脫稿。
梁學義老人介紹說,《天河第一隊》這部小說,以抗戰(zhàn)時期曲沃縣天河流域幾個農(nóng)村為背景,以主人公秦大田組織游擊隊抗擊日本侵略者為主線,將作者自己兒童團交通員的經(jīng)歷寄托在文中的小英雄人物“小不點”身上,通過血與火的精彩故事,反映了上個世紀40年代初期,晉南曲沃、侯馬一帶抗戰(zhàn)期間的真實社會歷史面貌。梁學義說,小說里的事件,幾乎都是當時真實事件的記錄。全書文筆樸實、感情真摯,詮釋了中華兒女拼搏、奉獻、團結(jié)、自強的民族精神,時刻告誡著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梁學義老人希望自己的書能早日出版、早日拍成電視劇,讓更多的青少年一代了解和記住那個年代的歷史事實。但他聽說現(xiàn)在出書都要錢,自己沒有什么積蓄,也不認識出版部門的人,所以想通過新聞媒體來宣傳,看有沒有機會得到社會的幫助。他說,盡管現(xiàn)在還是一摞稿紙,但是看到自己的小說已經(jīng)完成,心里還是十分欣慰。(秦明忠 王靖凱)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