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秋,“翰墨情懷”李鐵柱書法展在襄汾丁陶文化公園亮相,行、草、隸、篆一百多幅作品,吸引了書道好友眾多眼球,使觀者眼前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大有清風入袖,明月入懷之感。
在書法群體里,李鐵柱這個名字應是很矚目的,省書協(xié)會員、襄汾縣委書記王國平親切地稱他為“老鐵”。李鐵柱是襄汾書法的領軍人物,在書法這塊陣地上摸爬滾打三十多個春秋,他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腳步從未停止過,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書法大賽中入展、獲獎。他為人敦厚真誠、寬容內(nèi)斂,做事穩(wěn)重、不驕不躁、嚴謹認真、勤學好思。他那張方整的臉龐透著剛毅、穩(wěn)健和自信,眼神里常閃爍著質樸、善良和智慧的光芒。他的行書蒼勁沉雄,飄逸灑脫;他的隸書古樸藏拙、高古奇崛、氣象闊大、富有動感。
李鐵柱自幼熱愛書法,工作之余,廣歷諸帖,筆耕硯田,臨池不輟;他腳踏實地繼承傳統(tǒng),在繼承傳統(tǒng)中探索創(chuàng)新,在取法上注重挖掘傳統(tǒng)中獨具風格的體勢,追求對書法個性化筆墨語言的塑造。他的行書頗得米芾之意,鋒芒內(nèi)斂而氣宇軒昂,筆力遒勁而飄逸靈動。就像打太極一般,看似漫不經(jīng)心,但一招一式都被調度得井然有序、收放自如。
書法是自然之趣,天地之心,靈肉之詩;是線條的音樂,墨韻的雕塑。在行書的基礎上,李鐵柱大膽嘗試隸書的創(chuàng)作,他把行書與隸書有機融合,取漢碑之法、漢簡之意,取漢碑之金石氣、漢簡之筆墨情趣,將他內(nèi)心蘊含的理想情愫燃燒成生命的火焰,演化成作品的靈魂,形成了自己率意咨縱,方峻樸拙、跌宕起伏、含蓄多變的風格。其作品筆風酣暢,書寫的節(jié)奏、氣息的連接,前呼后應,眉目傳情,溫潤而無躁氣。在跌宕起伏中時見輕重緩急的韻律之美,于奔放恣肆中體現(xiàn)細膩與精致。他的隸書顯然不是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規(guī)地重復古人,也不是閉門造車、盲目創(chuàng)新,既有對經(jīng)典的理解,又有個人的性情和敏悟,寫出了古意與人生韻味。臨汾市書協(xié)副主席、書法家李寅生先生稱贊道:“鐵柱隸書皆師古于張遷、好大王諸碑及摩崖石臨寫參悟最多,故其書既得厚重典雅之態(tài),又有散逸蒼澀之感,可贊也?!?情感和形式的表現(xiàn)是書法的根本問題。書法要創(chuàng)造新形式,表現(xiàn)新感情。以奇崛爛漫,獨具詩意書風的沈鵬先生標領時風的書法藝術“本體論”,提出“書法回歸心畫本體”。李鐵柱正是這樣用筆沉實,不作驚人之筆,結字俊美,不作妖媚之姿,章法疏朗,落落大方。一是線條對比的應用,以粗細對比強烈的線條構成,頗具視角沖擊力;二是運用方筆,尖鋒入紙,由輕到重,收筆戛然而止;三是墨塊的運用,以并筆手法,把一些部位處理成墨塊,顯得突出和醒目,既有亂石鋪街之感,又有畫龍點睛之妙;四是把米芾行書的筆意和隸書相糅合,求其生動,避其刻板,視覺沖擊更加強烈;五是筆墨的濃與淡、疏與密、虛與實、放與收、奇與正、剛與柔的巧妙搭配,更富有哲學矛盾對立統(tǒng)一之妙法,其書法無色卻有圖畫之燦爛,作品無聲而具音樂之和諧。能寫好書法的比比皆是,但能寫出傳統(tǒng)、境界、修養(yǎng)、個性的卻是鳳毛麟角。書評家李建森先生評價道:“他的隸書是在漢隸、清隸以及當代隸書的多重象限里,尋求個人的筆法,突圍和精神放逐,故而格高氣壯、一派天趣。”
用筆在心,書法方有神。吃苦的精神、鍥而不舍的毅力,再加上侵染傅山、衛(wèi)俊秀的風骨,追求其逆境崛起的精神,使他抓住了書法的要領和靈魂,書法作品無不流露出大氣厚重與痛快淋漓,體現(xiàn)著時代精神。在極富內(nèi)涵的線條語言中,聚集著他對文化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他經(jīng)常自撰楹聯(lián),不斷豐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很注意其作品的完整性,時間、地點、內(nèi)容等方面的詮釋,寫得精致、美妙,很有內(nèi)涵和情趣。
為激勵自己博覽古書古字,他把居所定為“博古齋”。后來,他進一步認識到“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之理,于是又將齋號改為“三平居”,無疑在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一個平凡人;做一些平凡事。正是這樣,他與人為善、誠懇待人、虛心處事,一派謙謙之風。身居“三平”,而作品卻不平。
藝術因人生而豐富,人生因藝術而燦爛,祝愿李鐵柱在書法領域柱石撐天力挺三晉,鐵畫銀鉤再書輝煌。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下一篇: 董逸泉的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