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道的農民 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本報訊 (記者 賀鍇 通訊員 張利鋒 安玉坤)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地道農民,卻有8項發(fā)明獲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并有2項專利已轉化成產品投入市場并廣泛應用。這不是故事,這是發(fā)生在天鎮(zhèn)縣谷后堡村農民趙喜身上的真事。
趙喜是個地道農民,讀完小學便回家務農了,但他敢闖敢干,特別喜歡動腦鉆研,對機械和電器尤其感興趣,家里的電器出點毛病基本都是自己搗鼓好的。后來,村里誰家電器不響不轉了都請趙喜給擺弄擺弄。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喜發(fā)現常用的油煙道有許多弊端,萌發(fā)了改進的念頭。經反復琢磨、多次試驗,2011年,他成功發(fā)明了玻璃纖維高強菱鎂排氣管道,并投入市場,改變了以往由水泥制作成本高、重量重、易破碎、安裝運輸困難的弊端。
趙喜另一項發(fā)明“高強無機復合型材隔墻板”,靈感來自一次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經歷。他發(fā)現隔墻板大都是由水泥、石膏、煤灰等制成,笨重不說隔音效果也不理想。于是開始琢磨怎樣才能制作出既輕便,隔音效果又好的隔墻板。由于沒有任何理論基礎,試驗了幾次都失敗了,幾萬元存款也打了水漂。有人勸他放棄,有人冷言冷語,他扛住了,沒有灰心。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試驗,隔音板模型得到進一步改進,以其輕便、靈活、隔音好的特點得到當地群眾認可,并獲得了國家頒發(fā)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專利應該活起來,應該成為一只母雞,給咱下蛋。”這就是趙喜的想法。2012年,他籌資15萬元辦起了自己的加工廠,由于產品過硬,當年就接到了200多萬元的訂單。2014年,玻璃纖維高強菱鎂排氣管道和高強無機復合型材隔墻板不斷改進完善,越來越受市場歡迎,產品遠銷河北、內蒙古等地,產值達400多萬元。
趙喜的工廠現有職工80人,其中技術人員17人,年實現產值163.2萬元,把積極研發(fā)和引進環(huán)保綠色的新型建筑材料產品和技術作為發(fā)展方向。他還辦起了自己的網站,希望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展示農民風采。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