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方言 世界寂寥
一位美國語言學家曾說過,“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了一座盧浮宮。”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方言作為一張隨身名片和活的身份證,會讓陌生人之間瞬間拉近距離。獨具特色的山西方言,承載著濃郁的民俗風情和深厚的地方文化。然而,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口流動的頻繁,方言面臨瀕危境地。如何讓方言流傳久遠,7月10日~20日,“晉方言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全國語匯學學術(shù)研討會”“《語?!肪幾牍ぷ鲿h”相繼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紛紛為方言的流傳獻言獻策。
說晉方言的人不一定是山西人
晉方言覆蓋174個縣市,覆蓋人口4500萬
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分不清前后鼻音,比如把“根”讀成“耕”,把“汾”讀成“封”,把“陳舊”讀成“成就”;有時會在某些名詞前面加上“圪”,比如把“臺階”叫做“圪臺”,把“細碎粉末狀的東西”叫做“圪糝”,把“膝蓋”叫做“圪膝”,把“角落”叫做“圪牢”;有時在某些詞前面加上一個字頭,比如管“奇怪”叫“日怪”,形容“搞陰謀詭計”叫“日鬼”等;有時把一個字分成兩個音節(jié),如把“擺”說成“不來”,“拌”說成“不爛”,“巷”說成“和浪”等;有時還喜歡說疊音,比如把“孩子”叫做“娃娃”……倘若如此,就基本上可以確定他說的是“晉方言”了。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吳建生研究員告訴記者,由于地理和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山西方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都很特別。山西方言最主要的特點是在除晉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區(qū)保留了古入聲的讀音。如太原人在說“八、剝、缺、葉”等字的時候,韻母不像北京話那樣延長,而是用一個短促的喉塞音收尾。和山西相鄰的內(nèi)蒙古、陜西、河北、河南等省有一些地區(qū)也保留了入聲,這些地區(qū)和山西有入聲的方言區(qū)連成一片,被學界稱為晉語區(qū)。據(jù)初步統(tǒng)計,晉語區(qū)覆蓋174個縣市,人口大約有4500萬,僅小于官話(指普通話)、吳方言,與閩方言、粵方言相當。因此,晉方言被從北方方言中獨立出來,成為全國十大方言之一。可以說,在中華方言大花園中,晉方言是最有價值、最為珍貴的一個品種。
7月21日,山西方言研究專家、山西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所長喬全生教授,和記者聊起了晉方言:“說晉方言的人不一定是山西人?!睍x方言的典型特征是保留入聲、聲調(diào)有極復雜的連續(xù)變調(diào)現(xiàn)象、晉語全濁音清化有四種不同的演化方式,晉方言還是尖團音演化的“博物館”……雖然這些描述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深感艱澀難懂又枯燥無味。但一首柳宗元的古詩《江雪》就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晉方言的魅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绻闷胀ㄔ拋碜x似乎不太押韻,但是用晉方言來讀,韻味則完全不同。
獨具特色的山西方言
承載著濃郁的山西民俗風情和深厚的地方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獨具特色的山西方言,承載著濃郁的山西民俗風情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吳建生說,“用晉中話、晉南話、晉東南話和雁北話演唱的晉劇、蒲劇、上黨梆子和北路梆子,風格各異,韻味不同,構(gòu)成了山西絢爛多彩的地方戲劇文化;晉南民間豐富的饃類詞語,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文化中的饃文化;太谷、平遙一帶流傳的商業(yè)用語,反映了樸實誠信的晉商文化;雁門關(guān)一帶有趣的羊類俗語,承載了游牧文化遺存的羊文化,如‘放了多年羊,還認不出個狼和狗’‘砂鍋子煮羊頭——眼藍了、嘴還硬哩’‘牛角角插在羊屁窟上——又牛氣又羊氣’‘一毛錢買咾兩個羊蹄蹄——不為吃光為咬筋’等。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作家的作品中,常常巧妙地運用一些山西方言詞語,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充分展示了山西農(nóng)村的民俗風情?!?/p>
喬全生說,晉方言得以保存千年,與山西地區(qū)地理位置閉塞有關(guān)。據(jù)清康熙十九年《山西通志》記載,“恒山峙其北,大河繞其南,五原控之”“眺覽其間,左山右河之勢自若也,襟塞控原之騰自若也”。山西地處黃土高原,轄區(qū)內(nèi)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使得山西方言非常復雜,“十里不同音”。
由于山西人戀家守家,在刀耕火種的農(nóng)耕時代,吃飽穿暖、免受天災即是農(nóng)人們的最高理想。農(nóng)人們安于現(xiàn)狀的個性和相對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使山西地區(qū)很少受到戰(zhàn)亂的影響,也與官話區(qū)長期相對隔絕,就使得依靠口耳相傳的晉方言得以傳承千年。喬全生介紹,如今,甚至一些上古音依然能在晉方言中找到,比如“樹”被稱為“波”,“麻雀”被稱為“稀蟲”,“胖”被說成“席”,“拿不動”被說成“荷(讀hě上聲)不動”(在這里“荷”就是承擔、搬動的意思)等。
用喜聞樂見的形式
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是方言傳播可以借鑒的模式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差異性,語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一樣。方言承載著地方文化,方言的表現(xiàn)力普通話無可比擬。在微信圈,湯姆貓用方言說的段子讓人忍俊不禁,“湯姆貓教南匯話(浦東土話)”的小節(jié)目,在一年內(nèi)吸引了超過40萬次的網(wǎng)絡(luò)點擊;或者是朋友群里流轉(zhuǎn)的借助《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畫面用方言配音的段子;而最流行的莫過于風靡一時的《我的滑板鞋》,幾乎全國的方言版本都能聽到。方言的魅力被充分展示,同時也顯示出網(wǎng)絡(luò)受眾對方言的無限熱愛。
上海辭書出版社孫畢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方言語匯蘊含著民俗與文化、歷史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內(nèi)容,是一座知識的寶庫。當前,方言著作讀者群太少不利于方言的傳播,因為對于出版社來說,如果印刷不到3000冊,就不能達到一個盈虧平衡點。所以,受眾少的方言留存有時候需要政府和社會的資助。但是強勢方言比如上海話、粵語是例外,《上海話大辭典》出版后就很賺錢。孫畢認為,方言語匯中的“通用語匯”收入大型語典有助于鑒賞性、閱讀性語典的編纂,也有助于方言的流傳。他還表示,方言文化向大眾傳播的途徑一定要傳播力強,用喜聞樂見的形式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是方言傳播需要借鑒的模式,被年輕人廣泛接受的新媒體就是一個好途徑。
吳建生在多年的調(diào)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方言也呈現(xiàn)出迅速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她告訴記者,在省城太原的中小學生中,會說普通話的學生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而會說太原話的只有50%左右。面對這種現(xiàn)狀,有學者發(fā)出了“搶救方言”的呼聲。也有學者認為,只要地域文化存在,方言就有生存的空間。在廣大農(nóng)村方言仍然占據(jù)著主導位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方言研究工作者加大了調(diào)查記錄的力度,出版相關(guān)著作或方言地圖,為方言建立語音檔案,尤其是一些方言節(jié)目,深受群眾喜愛。這些都是搶救和保護方言的有效措施。
誠如喬全生所說,“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員流動的加快,必然使方言的消失和磨損勢不可擋。晉方言以及晉方言所承載的晉文化已經(jīng)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緊調(diào)查整理就有絕跡的可能,而這種‘化石文化’消失后將無法復原?!睆目茖W的角度看,方言保護工程就是為了讓它流傳久遠,為山西方言拍照存檔,讓三五百年以后的人們還能聽到古老、優(yōu)美、生動的方言,正是語言研究工作者正在致力做的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記者王秀娟)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