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驛前春太遲,桃花幾片柳疑絲。堅冰殘雪今初夏,燕語鶯啼仍一時?!边@首詩描繪廣武城最合適不過。
出“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就來到舊廣武城。雁門關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地,也是草原文明和中原文化交融的紐帶,可謂三晉咽喉,勢控中原。與雁門關唇齒相依的舊廣武城,也有了“欲圖雁門,首取廣武”之說。
位于山陰縣張家莊鄉(xiāng)南的舊廣武城,是一座歷經千年風雨的遼代古城。據《遼史》記載,舊廣武始建于遼、金,為雁門關之山前防御據點。今存較完整的古城墻系明、清修建,城墻東西長300米,南北長500米,城高8.2米,女兒墻高1.7米,墻基寬6米,有東、西、南三門,是我國現存遼代古城最完整的一座。
從古城西墻邊上的樓梯登上古城墻俯瞰,一條三四米寬的石子路橫穿整村直通東門。村內部分民居因年久失修而破敗倒塌,倒也不失古城古韻。城墻上,一棵三四百年的老榆樹穿過垛口懸在城墻邊上,令人嘆為觀止。
古城城墻的確切修筑年代已難考證,現存城墻除外觀具有明代特點外,其主體規(guī)制和構造基本為遼代物件。城墻外表全部用磚砌成,石條作基,最上沿矮墻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個城墻共施馬面16座(包括城門馬面),馬面緊貼墻體,雄偉穩(wěn)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墻東、南、西三面設城門,不置北門,原城門上有門樓,但已被破壞,城內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
從古城的西門一直往里走,會發(fā)現古城里諸多院落懸掛有“山陰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字樣。據了解,目前該村有這樣的建筑20余處。而在舊廣武小學,有著兩株900多年的古柏樹。這兩株樹相距4米,高16.7米,雌柏周長3.2米,雄柏周長3.14米。在雌樹的枝杈處,有形似蹲臥式的獅子頭,形象逼真,堪稱一奇。在當地村民眼里,這兩株古樹象征著吉祥、平安,不少游客參觀之后往往會祭拜古樹。
從古城出來向東走三五分鐘,便來到了漢墓廣場。氣勢磅礴的門樓屹立在廣場南側,廣場正中漢武大帝的雕塑顯眼而威武,而司馬遷、張良、班固等10人的雕塑和武將魏青、霍去病等10人的雕塑分別位于廣場兩側。漢墓廣場的北端是漢墓博物館,穿過博物館就來到了廣武漢墓群。
廣武漢墓群占地約4平方公里。保存較完整的有298座,最高封土堆15米左右,其余大多數是高約9米的封土堆。冢頂略呈方形,推知墳丘原為覆斗形。這些小型墓,地表已無封土,因洪水沖塌等自然事故,墓葬屢遭破壞,墓中的隨葬器物時常暴露散失,墓地上也常見漢代磚瓦。
當地老百姓將廣武漢墓群稱為“謊糧堆”。相傳楊六郎當年鎮(zhèn)守雁門關,一度糧草緊缺,遼兵探知軍情,想乘機大舉南侵,消息傳來,楊六郎心生一計,一夜之間把300多座墓堆圈起來,還假裝車水馬龍地往里搬運糧草。遼兵果然中計,認為楊六郎已調運了大批糧草,遂不敢冒進而退兵。
來到舊廣武城,不得不提新廣武城,兩城東西相距約2公里,據《代州志》載:“洪武七年(1374)建,萬歷三年(1575)重建,周三里有奇?!痹摮墙ㄓ诿骱槲渑c萬歷年間,位于雁門關北3公里處,是內長城防御體系內的重要設施,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鎖鑰中原的北大門和戰(zhàn)略要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短兵相接的戰(zhàn)場。
除了新舊廣武城,還得說一說廣武長城,廣武長城西起新廣武村,南至白草口村,全長10公里。從山腳沿著山脊爬上山頂,氣勢磅礴,恢宏壯觀,是朔州境內明長城的精華所在。這段長城共有20座敵樓,保存較為完好的有5座,敵樓騎墻而建,與險要的地勢互相襯托,更顯壁壘森嚴,其中白草口附近鋸齒形長城,為國內罕見。廣武長城城墻多為磚石包砌,由于自然坍塌及人為破壞,大部分墻體只剩下了夯土。但不難讓人想象的是,當年金戈鐵馬時代,威武的士兵警惕地注視著敵人的動向,無愧于雁門關下的兵家重地。
本報記者袁兆輝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