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任誰也沒想到,一款游戲讓山西火遍世界,這當是游戲界最大的無心插柳之事了。當然,山西已經在世界文化界潛水五千年,以她長者的沉穩(wěn)內斂,不怕再潛五千年,本來也沒想在世界炫一次,是《黑神話:悟空》把她推到臺前,被迫接受世人膜拜。
山西是有歷史,不僅有歷史,還是黃河文明的發(fā)源地,華夏民族的根脈所在。山西本來就是出神話的地方,女媧造人、伏羲畫卦、共工撞山、精衛(wèi)填海、神農嘗百草……悟空來山西,是他的宿命。
《黑神話:悟空》撞破了山西歷史文化的冰山一角,然而就這冰山一角便足以驚艷世界,令天命人俯首。
山西是我時時牽掛的故土,于是我也蹭了一波熱度,從太原出發(fā),由北到南跟著悟空取經足跡走了一遍。沿著表里山河的肌理,走進唐建中三年,走進南北朝,走進西周成王一葉封唐……
第一節(jié) 宗教古建筑
出于戰(zhàn)爭破壞及人為損毀因素考量,中國古代會把寺觀建筑盡量藏于深山幽僻之地,如忻州佛光寺,在深山里孤零零地等待了一千余年,幸有敦煌第六窟《五臺山圖》導航,才等到了它的天命人——梁思成夫婦。這樣的天下至寶,相信世代前來瞻仰供奉的人很多,但無人識得,只有等待天命人的到來。忻州南禪寺、隰縣小西天、長治崇慶寺等,都是由于“藏得深”才“活到今”, 而朔州佛宮寺和大同華嚴寺則因為地處平原,大部分建筑被戰(zhàn)爭損毀,能有一兩處保存已是非常僥幸。
在寺觀建筑選址方面,古人很善于“借勢”,借助大自然的山形地貌,枕山傍水,如佛光寺就是順依山形,建在一整塊巨大的山巖基上,所以歷經千年不倒。隰縣小西天建在幽靜的鳳凰山上,下面有泉河,魚戲水、鳥啼花,秋風颯颯,木葉蕭蕭,不獨景美,還能藏風,使小西天懸塑得以完好地保存。當然,借勢和借風水是兩回事。古人說:“天下名山僧占盡”,其實,僧人是不看風水的。不是僧占了名山,是因為名山有了僧,以他清凈的心智,集聚了天地靈氣,才使這一帶山水草木更加雅肅、清幽。如果我們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寺觀內外的樹木往往長得非常茂盛、莊嚴,如廣勝寺的兩棵唐柏,軀干自然神奇地扭向相反的方向,令人一見便心生歡喜。
古人還會把寺觀建于就近最高的山頂,這也是 “借勢”,如鄉(xiāng)村的老君廟、龍王廟。晉城玉皇廟、臨汾廣勝寺也是建于山巔的。離天近,更能彰顯神佛的崇高。古人認為“高莫過于山,大莫過于天”,沒有什么建筑可以裝得下天,因此,祭天的天壇,就建一個大大的圜丘(連頂蓋都不要了),利用代表天的文化符號——最大的單數(shù)“9”或“9”的倍數(shù)作為裝飾數(shù)字或數(shù)量,代表住在九重天至高無上的“皇天上帝”。主祭人站在圜丘“天心” 位置與上天交流,“天、地、人”一時相融相合,這種崇高和莊重才配得上“祭天”。
西方宗教建筑思想與中國不同,西方會把教堂建得氣勢恢宏,盡量在視覺上給人以沖擊。如土耳其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大殿穹頂 55 米,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穹頂單層挑空138 米,米蘭大教堂 158 米,高大雄偉,讓人一靠近,就能感受到神的偉岸和人類的渺小, 恨不得立刻匍匐到神的腳下。
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宗教古建,并不是由于技術落后,中國在西漢時就有拱券技術,完全可以建得更高,但是工期動輒數(shù)百年,勞民傷財,全無必要。況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人的認知里,神仙更愛的應該是明山秀水、煙云迤邐,像貴州梵凈山、河南老君山。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 或者說中西方文化對待天神的態(tài)度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異從中西方神話故事中就可以窺見:發(fā)大水時,大禹帶著父老鄉(xiāng)親沒有跪下來祈禱鬼神,而是想辦法治理水患;老百姓身體不好,神農就嘗百草給予醫(yī)治;需要火時,燧人氏就鉆木取火;天漏了,女媧撿磨五色石補上。而在西方,諾亞方舟來自神的啟示;沒火,也得去偷火;一旦遇到問題,就跪下來祈求、膜拜,希望上帝能幫助他們解決。
《象傳上·乾》開篇就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鬃又v:“敬鬼神而遠之 ”?!炊h之,就是中國人對鬼神的態(tài)度,可見中國自古就沒有對天、神、鬼等神秘力量的依賴。
除了“借勢”,中國古人還善于“借意”,因為古代的建筑多為木質結構,很容易引起火災,所以在建筑物上設置厭勝之物,以使房屋不受火災的侵害,這叫“意念防火”。如南禪寺,就在屋脊兩端裝飾鴟吻(相傳,鴟吻喜歡吞火)。但是,古人絕不完全依賴 “意念防火”,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fā)明了利用不可燃物質做防火涂層來減少火災傷害的辦法,即在木梁木柱外面涂一層防火燃料。甚至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fā)現(xiàn)木柱上涂抹膠結構材料用以“防火”的。
資料顯示,從我國歷史上總結的第一部木結構建筑《木經》到《營造法式》,對雀替、椽子,乃至基石、瓦當?shù)某叽纭⒉馁|、比例都進行了標準化設計,全國通行,隨時可以無縫替換。標準 化的好處之一是造得快,不限數(shù)量的隊伍可以同時開工,如隋煬帝的大興城,皇宮加皇城工期只用了9個月(我國基建狂魔的原始基因這時就已形成);標準化的好處之二是建筑隨時能以拆搭積木的方式移到別處。60多年前,芮城永樂宮就經歷過這樣一場世所罕見的“乾坤大挪移”,連同它的建筑和巨幅壁畫進行了整體搬家。
僅看佛光寺巨大、有力、簡潔的斗栱和深遠的出檐,就知道木構工藝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我們祖先玩得爐火純青。
我常常震撼于古人偉大的智慧,大到萬古觀瞻的應縣木塔不用一根釘子的精湛神奇,小到南禪寺最早的 “百葉窗”,三角形窗條最大程度納入室外光線,杰出的藝術水準不可思議地展現(xiàn)在每個細微之處;也醉心于凈土寺殿內藻井及天官樓閣的造型美觀、構思繁復;更憾恨于1935 年,當?shù)剜l(xiāng)紳與風水先生對應縣木塔 的那次修繕,可憐人類史上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躲過了戰(zhàn)火的侵襲、地震的破壞,卻沒有躲過后輩的愚蠢和狂妄。
第二節(jié) 寺院雕塑及文化
北魏不愧為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雖然經歷了太武滅佛,但是他的繼任者果斷選擇了恢復佛教,并開鑿了云岡石窟。參觀過云岡石窟的人,無不被煌煌北魏的盛大氣象所震撼。45 個洞窟 59000 余尊雕塑,兼揉了印度、中西亞、希臘、羅馬等地域的藝術特點,雕刻技藝精湛,表現(xiàn)手法多樣,既有深浮雕、高浮雕,也有淺浮雕和平雕,創(chuàng)造了世界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
一個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怎么會有如此成規(guī)模的藝術大師和能工巧匠? ——這與拓跋族北魏一朝對文化的包容與開放有關,他們不僅學習漢文化,還學習同時期西域及印度文化。從開國皇帝拓跋珪到孝文成帝拓跋濬歷代征伐,拓跋氏幾乎統(tǒng)一了北方。我們所瞻仰的,是一萬余名來自河北、山東、徐州、長安乃至河西的能工巧匠65年智慧與力量的結晶。
一千五百年前,那轟轟烈烈的開鑿場景,將要沒入大地的落日見證過,浮在高空隱隱白色的月亮也見證過;一千五百年來,日月又見證過多少戰(zhàn)亂和安寧,石佛接受過多少游子的驚奇和膜 拜;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又站在光顏巍巍的佛像腳下,聽著一千五百年前鑿刻器具叮當碰撞的回響,和西邊的云霞一樣曼妙而遙遠……
我無比虔誠地向歷史的巨匠們致敬。
每一批雕塑都帶著它的歷史文化。
太原晉祠初名“叔虞祠”,晉祠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周成王時期,圣母殿供奉的是周成王與唐叔虞的母親——邑姜。“一葉封唐”是周成王和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兄弟之間的故事。后來,叔虞之子燮父將國號改為 “晉”。李淵父子起兵反隋之時,曾在唐叔虞像前立誓,大唐的“唐”便是源于此。晉祠遺存李世民書法 原跡石碑,其珍貴價值更甚于佛光寺大殿唐人書法手跡。
應縣木塔建于遼道宗清寧二年,是蕭撻里主持修建。遼興宗和蕭后都崇尚佛教,據(jù)說南門額板的三個供養(yǎng)人像,其中就有蕭撻里。佛宮寺作為皇家寺廟,也許只有皇家之尊,才有資格出現(xiàn)在供佛的壁畫上。重修于大中十一年的佛光寺大殿內,功德主寧公遇的等身塑像端坐在佛像后方,意在盡此身虔誠事佛。建于五代時期的平遙鎮(zhèn)國寺,殿內有一尊鄉(xiāng)村女子供佛塑像,女子腦后還扎著兩個小辮,這樣設置我在別的寺院沒有見過,是否有特殊的意義或是體現(xiàn)歷史的進步,不得而知。
每一個時代人們都愿意以時代審美來定義他們心中的神圣。云岡石窟第 20 窟大佛袒右式袈裟是北朝時期人們最常見的穿著。善化寺內四大天王均身著鎧甲,似乎隨時將應付一場大的戰(zhàn)斗,畢竟處于四戰(zhàn)之地。應縣木塔內大佛長著胡須、戴著耳環(huán),身著遼代契丹人常穿的綠色服飾——也許這才是他們心中佛的樣子。佛光寺大殿內大佛和脅侍菩薩像均著一層薄紗,輕如蟬翼、色澤艷麗,反映出唐代高超的紡織技術和審美。
在大同善化寺,我見到了最美菩薩——吉祥天女菩薩塑像, 臉龐圓潤、面如凝脂,發(fā)髻高束、儀態(tài)端莊,令見者煩躁頓消,心神安靜。華嚴寺的“東方維納斯”——合掌露齒菩薩,身姿肅美,呈合掌欲語之態(tài),這當是菩薩接引的別樣表法。長治大云院舍利塔上,我注意到一副小沙彌從門縫探腦袋出來,招呼同伴入門禮佛的刻畫,惟妙惟肖,把接引表法刻畫得活活潑潑。
吉祥天女菩薩像
晉城鐵佛寺的四天神和二十四諸天線條夸張、頭發(fā)倒豎,展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水平。據(jù)導游介紹,四天神對應四季四方,以此來推,二十四諸天是否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呢?畢竟炎帝與二十四節(jié) 氣起源有一段傳說。(——傳說炎帝神農在農耕活動中總結出了二十四節(jié)氣,炎帝曾經就活躍在長治、晉城一帶)文化在歷史前進的過程中總是不斷融合,關羽作為文化媒介,在佛教是伽藍菩薩,在道教是關圣帝君,在儒家是武圣、忠義的化身,民間還把他奉為財神。
平遙雙林寺自在觀音像兩條胳膊,一條為男相,一條為女相,體現(xiàn)觀音菩薩在信眾心中由男到女的過渡。雙林寺四大天王突破了以往金剛怒目的形象,而以慈悲示人,可見兇惡威嚴也不是天王護法的本來面目,只是隨緣示現(xiàn)而已。佛菩薩本無形象,依眾生心,應所知量。
平遙鎮(zhèn)國寺倒坐菩薩像(觀自在菩薩)坐姿隨意,身形自在,一改佛菩薩雕塑莊嚴站立或跏趺而坐形象,而且在雙林寺、晉城玉皇廟我都看到了這樣的菩薩塑像。初看確實令人驚奇,但也符合佛菩薩隨緣度化眾生的宗旨。長坐未必是修行?!毒S摩詰經》中,舍利佛宴坐林中,被維摩詰居士呵斥,說他著了靜坐相。六祖大師云:“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佛家常講開悟,講覺悟, ——知道自己的過錯是為開悟、覺悟,改過是為修行,又稱功夫。有人以為吃齋念佛就是修行,這是很大的誤會,吃齋念佛未必是真修。每天長坐或念經、拜佛,如果過失一絲毫不改,開口便是別人是非善惡過患,不是修行。觀自在菩薩就是表這個法,破修行相。
一切經是修行的標準,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經典所說相應,能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處事待人接物能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才是修行;如果用虛偽心、貪瞋心、嫉妒心,天天念佛、拜佛也不是佛法。
觀自在(菩薩名號表法),“自”是我們這顆心,時時內觀自心,有沒有被貪婪、憤怒、恐懼、愚癡、傲慢、猶疑等種種不善 境界挾持,若無挾持,即自“在”;若被挾持,自即“不在”。《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薄獌炔粍有模^之“中”;外不染著,謂之“和”。是故儒教“中和”之道,即佛教“禪定”,無二無別。
《壇經》曰:“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貪婪、嗔怒、愚癡)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薄藶椤胺鸸馄照铡?。佛光普照的過程,就是觀自在的過程,也是修持“中和”之道、修學禪定的過程,學人須義理明晰,不可迷信。
寺院里立有功德箱,人們來布施,所謂“功德”不是施主的錢,是喜舍的心。眾生以欲望為心,佛隨機對治,破除眾生的吝嗇和貪心?!秹洝吩唬骸按缺词怯^音,喜舍名為勢至?!碑斚乱荒畲缺褪怯^世音菩薩;當下一念喜舍,您就是大勢至菩薩。
法興寺舍利塔內,頂懸六行石階,呈“回”字形布置。導游介紹,六行石階是六道,“回”字形布置是勸眾生回頭。六行石階懸于頭頂,在我想來,寓意應是:人生瞬息之間綠鬢便成霜蓬,六道輪回時刻懸在我們頭頂,生死事大,應及早修行。五祖忍大師謂弟子云:“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教人警醒,放下名聞利養(yǎng),專注內修。
不去隰縣小西天千佛殿,“巧奪天工”在我心里就始終是個空概念。一間不大的殿內,琳瑯的小雕塑、懸塑密集若星辰大海,琳瑯如葡萄懸枝,千佛璀璨,金碧輝煌,恍若大千世界恒沙佛迎面而來,“巧奪天工” 四個字在進入殿內的一刻具象化了。
相比隰縣小西天,長治觀音堂更令人震撼,其雕塑技藝的精工絲毫不亞于小西天千佛庵!而且長治觀音堂將佛道儒“三教合 一”淋漓展現(xiàn)。大同懸空寺也有佛道儒三教元素,但是在表現(xiàn)上遠沒有觀音堂深刻人心。(懸空寺最是以奇、險聞名于世,其狀如龍懸半壁,直欲沖天)觀音堂主殿正面(東壁)中部頂層是儒、釋、道三教祖師,中為釋迦牟尼,右側為孔子,左側為老子;殿內還塑有道家三清、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慶壽、道家仙樂等, 儒家孔門十大弟子、七十二賢人。在觀音堂內,融入如此之多的元素,可見設計者對傳統(tǒng)文化有非凡領悟。
文化教派之爭是幾千年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很多人都不認為佛、道、儒教化世人的根本目的相同。如在觀音堂,凡人都會想,誰坐主位?誰坐次位?無論誰坐主位,其他兩教弟子都不同意,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分別心啊??鬃印⒗献?、釋迦牟尼三位師尊不會相互爭執(zhí),他們都是教人真、善、美的,沒有教人爭執(zhí)世間名聞利養(yǎng)的,而起爭執(zhí)的都是沒有智慧的弟子!佛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才是圣者的格局。釋迦牟尼到娑婆世界度化眾生,過去做七位佛陀老師的文殊就示現(xiàn)菩薩相做佛的脅侍;觀世音本為正法明如來,示現(xiàn)菩薩相“倒駕慈航”。佛經上佛陀的弟子喬成如、舍利弗都已成佛、成圣,所以才說:“一切大圣,神通已達”,他們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以此觀之,道家至尊、儒家圣人都是如此:莊子以豁達、不羈示現(xiàn)對天地生命的達觀;顏回以仁和禮示現(xiàn)安貧樂道與真誠。
曾有佛教大德講,儒家《四書》不亞于《大方廣佛華嚴經》。只是佛經詳細,而儒家經典文字少,簡明扼要。要讀懂《四書》,就須念《大方廣佛華嚴經》?!度A嚴經》是《四書》的注解,《四書》有理論,有方法,《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墩撜Z》和《孟子》像《華嚴經》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鬃?、孟子為我們示范。不僅儒教,莊子也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佛見解,與佛家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理。
第三節(jié) 悟空未見的山西
悟空在山西沒到過的文化圣地遠比到過的多,呂梁和陽泉兩個底蘊深厚的城市竟未見納入。 呂梁臨縣義居寺、交城玄中寺,陽泉藏山等,我都走了一遍。
臨縣義居寺宋代便已興盛,現(xiàn)存古跡有石窟(慧達法師主持開鑿)、宋代壁畫、明清殿宇、萬歷皇帝藏經序碑,國內罕見的歷代高僧閉關、圓寂石龕和石雕頂繪,慧達法師舍利塔、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中國最后一部官刻漢文《乾隆大藏經》等,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雕塑、壁畫彩繪為一體,《黑神話:悟空》沒來臨縣義居寺,惜乎緣分。
壁畫、彩繪能存留數(shù)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大都采用天然礦物質顏料,如平遙雙林寺彩塑、長治崇慶寺宋塑十八羅漢、永樂宮壁畫等。永樂宮壁畫之所以被世界矚目,不僅由于它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還因為60余年前那次漂亮的壁畫整體切割與遷移保護,年方24歲的柴澤俊攻克了世界專家都無法應對的難題,中國人的智慧再一次折服世界。長治大云院的后晉壁畫因康熙年間一場大水損毀一壁,東壁是《維摩經變圖》,為防止被盜,外面涂了一層泥沙。義居寺天王殿北壁,明壁畫上面覆了一層泥又繪制了清壁畫,剝落區(qū)明壁畫與清壁畫同框,并與宋壁畫跨時空呈現(xiàn),歷史的斑駁總令人無限遐想。
史載,義居寺早在西周穆王時期便已開鑿石窟——義居觀石窟,距今三千余年。萬佛洞開鑿于北魏時期,是慧達法師將印度佛教石窟文化傳到中國后,創(chuàng)造的中心塔柱石窟窟形的典范。在義居觀石窟南鑿了三個石窟:一是天馬行空八卦石窟:中心是蓮花,第二環(huán)是花草植物,第三環(huán)是八卦,第四環(huán)是飛禽走獸,“天地人合一”黃河文化生動展現(xiàn);二是七佛小石窟,洞小而精致, 依墻壁雕刻七尊石佛像,正面為釋迦牟尼佛坐像,左右是阿難、 迦葉站立像,南北墻壁各有兩尊站立石雕佛像,其文物價值絲毫不亞于云岡石窟;三是僧人圓寂石龕,此更為世所罕見。
慧達法師,俗姓劉,名叫窣和,又稱“利賓菩薩 ”。并州西河離石(今山西省離石)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赴印度取經并最早歸國弘法度生的高僧慧達大師(早唐玄奘 230 年,玄奘西行取經是受他影響),不僅被神化為觀世音菩薩假形化俗,更與佛陀釋迦牟尼比肩,被尊稱為劉薩訶、劉師佛、劉摩訶,佛教第二十二代宗師,可視為佛教徹底中國化的重要標志性人物之一?!? 《摘自百度百科》
玄中寺為佛教凈土宗祖庭,祖師曇鸞大師、善導大師、道綽大師先后駐錫于此。善導大師是凈土宗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被尊為“阿彌陀佛再來”,三位祖師弘法對中國、朝鮮、日本等國佛教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
陽泉盂縣藏山之著,不在山水奇于當世,而在人文著于千秋。藏山是春秋時期“趙氏孤兒”的藏匿地。春秋雖無義戰(zhàn),卻有義人。今人無論如何都不能想象,在屠岸賈慘絕人寰的白色恐怖下,程嬰竟以全家性命為賭注、兒子必死為代價,換取趙氏孤兒的存活。連藏山入口的兩棵蒼松都不惜以 2600 余歲垂老之身,伏在地上也要忠誠地守望,迎候前來這里的人,給他們講述“程嬰救孤”的故事。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不僅今人,古人也對人性無私持懷疑態(tài)度。荀子以為“人之 性惡,其善者偽也?!惫苤僖舱J為人性是自私的,先愛自己,然后是妻兒、父母,——這也是天性。如果有人愛別人勝于愛自己, 那就是偽,就是違背天性,不近人情。所以,他勸齊桓公說,“豎刁對自己都敢下狠手,易牙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衛(wèi)開方連自己的妻兒都肯拋棄,這樣反人性的人禽獸不如,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出來,因此,一定要遠離他們。”后來,齊桓公果然被這三人為內應,遭陰害而死。甚至有人認為大禹三過家門不入要么是偽,要么是妻子長得丑,總之,最后挾治水之功奪了舜的江山。
三晉大地與程嬰同樣著名的忠義之士還有豫讓。豫讓為了刺殺他主公的敵人趙襄子,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膚爛的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聲音嘶啞。后來關云長的忠義也世無不知,由此可見,忠義文化的根在山西。
趙襄子是仁義之君,問豫讓說:“您不是曾經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智伯的家臣?,F(xiàn)在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么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 ”豫讓說:“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于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第四節(jié) 認識山西
山西最偉大最獨特的文化名片是黃河文明發(fā)端、中華文明發(fā)源地。山西運城是最早稱 “中國” 的地方,《南宋通志》記載:“伏羲旦稱氏,神農始稱帝,堯舜始稱國”“舜即位之中國”(之,就是“到 ”的意思)。堯初都蒲坂(今永濟),后遷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后都安邑(今夏縣);禹都安邑,中國首個奴隸制社會——夏朝,就是從這里誕生。
運城市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fā)現(xiàn),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論斷,把人類起源向前推了 1000 多萬年。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發(fā)現(xiàn)人類最早的用火實證。當世界四大古文明相繼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后,唯有以山西晉西晉南為代表的黃河農耕文明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并奠基形成了今天的華夏文明。因此,要論文化的偉大厚重,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可與山西比肩。我們可以凡爾賽:黃河文化是我們的地域文化,《黑神話:悟空》取景地僅看到山西歷史文化千木之一枝、萬年之一歲。
2018 年 6 月 25 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的《山西省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強調以沿黃河 (世界大河文明山西旅游目的地)、長城(世界級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太行(國際山岳旅游勝地)地區(qū)為主體區(qū)、輻射及相關地區(qū)為關聯(lián)區(qū),覆蓋全省范圍規(guī)劃打造旅游發(fā)展。
黃河農耕文化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將天文、物候、農事、 醫(yī)學、民俗完美結合,鮮明地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guī)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彰顯出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實踐活動的豐富性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影響了歷史,影響了世界,并將繼續(xù)深刻影響未來。
至于歷史人文,更為其他省、市、地區(qū)所不逮。開荒創(chuàng)世的華夏人文始祖炎帝,禪讓之世、數(shù)千年來被津津樂道的堯、舜,開啟世襲制的大禹,都是華夏子孫膜拜的先祖、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偉人,他們和他們的事跡都在山西。
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yǎng)蠶,中華文明從這里走來。《孔子三朝》記載:“黃帝殺蚩尤于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魯,則解之鹽池也”,蚩尤村就位于運城市鹽湖區(qū)東郭鎮(zhèn)。西陰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半個蠶繭標本,證明我國在五千年前就具備了植桑養(yǎng)蠶技術,符合嫘祖西陰養(yǎng)蠶的傳說。
晉文公勤王敗楚,稱霸春秋;韓魏趙三家分晉,開啟戰(zhàn)國。(皇皇巨著《資治通鑒》就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秦漢之時,雁門關戰(zhàn)事紛擾,連年不休;北魏之世,拓跋氏都邑大同,進據(jù)中原。隋末,李淵父子太原起兵,趁關中空虛,直搗長安;五代,世宗柴榮高平之戰(zhàn),解后周危厄,奠基大宋。
明初,歷時50余年的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2217個縣市,而今后代遍滿世界(據(jù)說有2億人)。明清時期,晉商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幫。晉商的商業(yè)智慧、經營模式、商業(yè)道德及誠信精神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企業(yè)家??谷諔?zhàn)爭時期,山西將日寇淹沒在人民戰(zhàn)爭的海洋里,使日寇始終沒能西渡黃河,為保衛(wèi)延安革命圣地和黨中央安全做出了偉大貢獻。
如果還有人以為“愚公移山”不過是發(fā)生在這塊古老大地上虛無縹緲的神話故事的話,請您去大寨、西溝看看,聽聽陳永貴、李順達、申紀蘭是如何帶領人民戰(zhàn)天斗地,改變生存環(huán)境的。這樣,您就會感悟為什么華夏先祖開荒創(chuàng)世的偉大壯舉會在這里發(fā)生,也會理解為什么大寨會成為 20 世紀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一面旗幟。 ——原來“愚公精神”在這里有不朽的傳承,“愚公”今猶在,三千四百余萬山西人民都是“愚公”,而且“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山西人文璀璨。文有司馬光、王勃、白居易、王維、王之渙、 柳宗元、羅貫中、鄭光祖、 白樸,武有衛(wèi)青、霍去病、徐向前、薛仁貴、關羽,君有晉文公之賢明、武則天之神武,臣有介子推之忠正、狄仁杰之睿智、于成龍之清廉。他們的故里點在大地上就是昊天之星,璀璨輝映。
歷史遺跡、人文故里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旅的意義在于以“文”化人,也就是說來過某個地方或者聽到某句話,對旅客產生一生的影響,甚至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點亮更多人的智慧。
結語
今天的中國,更像是《馬可波羅游記》里的中國,全世界人都想來看中國到底 city 不 city。《黑神話:悟空》讓山西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悟空走了,山西正在敞開懷抱,迎候世界各地的天命人……
文/安艷芳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