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簡馭繁話花鼓
馬楠
當非遺文化邂逅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個春節(jié)年味兒格外濃郁。平陽府的紅火一場接一場,且不說舞龍舞獅、唱戲說書,各縣有各縣的看頭兒,即便是敲鼓,門道兒也海了去。
《詩經》云“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今天的鼓聲一如千年之前的鼓聲,只是少了征夫久戍不歸的怨念和憤懣。
我們傳統(tǒng)中,有不少化干戈為玉帛的文化載體,比如浪漫的煙花也可以是戰(zhàn)爭利器,《九國志》《武經總要》等古籍中留下了“火蒺藜”“一窩蜂”“三段擊”……一個個遙遠的名字。而“聞鼓不進者斬”的進攻號令,則成為振奮精神、酬神娛人的氛圍擔當。
追溯翼城花鼓歷史,最晚也在唐代,20世紀上半葉,尚未被日軍燒毀的楊家祠堂記載著“唐太宗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jié)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熱烘烘。”
讓翼城花鼓名聲大噪則源于一次省親活動。歸鄉(xiāng)的人不是嬪妃,是太后,還是垂簾聽政的太后,可謂主流中的頂流?!兑沓强h志·國戚》(民國)記載“孝定李太后,明穆宗妃,神宗生母。翼城人,徙漷縣……”太后回翼城時恰逢元宵佳節(jié),觀看花鼓時格外動情,當即賞銀千兩。這筆獎勵經費帶來巨大社會效益,“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我今日看的楊家莊花鼓,是翼城花鼓目前傳承有序、后繼有人的一派,單看起來步法簡單,打法直接。一上手才知技術壁壘高出天際,別說敲響了,不把臉抽腫都是大本事!
楊家莊花鼓最大的特點是“打點”,鼓手最少掛三面鼓,多則七面,名“滿天星斗”,高手還要在腳踝處多掛兩面,共九面。鼓面大小不一,最大不過一巴掌,敲擊速度極快、每一錘都要落在鼓膜中心。
花鼓安放的位置也特別,初學者覺得非常別扭,并百思不得解,難道鼓不應綁在胸口嗎?若要這般,任你如何小心謹慎,還是容易敲邊鼓。當地百姓把鼓“卡”在鎖骨和下巴之間,誰想得到,最靈活的脖子居然是最穩(wěn)定的存在!
楊家莊鼓另一特點是動作古樸至簡,步法以馬步、弓步、踏踢步、交叉步為根基。腿上沒有顛跳、吸腳、蹬轉,手上摒棄翻腕、擰肩等舞蹈化動作。打了三十余年鼓的呂春譜講“因為我是女孩,小時候沒有學鼓的機會。直到改革開放了,去外面打工的男人越來越多,才輪上女子學。傳統(tǒng)的鼓,打起來像猿猴,我們這兒的鼓是楊升漢老人傳下來的。過去會打鼓的人很少,收徒的門檻兒也高,必須本家人,傳男不傳女。楊升漢老人的師父被日本人害了,他才開始教我們莊的外姓人……”一時間,這位恪守祖訓又不得不變法的老鼓師在我心里偉岸起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鼓與武,兩個不同行當交織在一起,馬步為守、弓步為攻、拳平腕直、出手脆快……
馬步,膝沖腳尖,掖胯斂臀,大小腿垂直。舊時學武講求端正,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其關鍵,又怎能“步步為營”“立于不敗之地”?八極拳理云“拳似流水腰連貫,腰似蛇行腳似鉛。”腰是身法利落、上肢動作圓轉輕靈關鍵?;ü那闷?,左旋右轉、擰腰甩膀,起落轉換、勁勢不斷。楊家莊的花鼓,全然集中于腿、腰、臂的練習,看似古板,但一動無有不動,實戰(zhàn)需要時,便可出其不意、打上就變,先發(fā)制人。
楊家莊的鼓,不似威風鑼鼓氣勢磅礴、絳州鼓樂技藝多樣,世人皆說楊家莊的鼓,好在“原汁原味兒”。疊鼓聲聲,鼓動著白虹貫日、慷慨重義的英雄氣;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的精神氣;不磷不緇、獨立守神的浩然氣。也有人說“楊家鼓敲了上百年,要創(chuàng)新,要豐富……”在我看來,擺在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新面前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對藝術欣賞的耐心,需要時間來品味、體悟、思索、考證許多個“為什么”,這需要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雙向奔赴,思想的碰撞也是創(chuàng)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