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祖父事略

2024-11-02 10:00:25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祖父事略

徐三保

  本固而枝葉繁茂,源清以溪流久遠。近日得暇,通過走訪對祖父做人修身、道德情操、治家理業(yè)、趣聞軼事等有了一些了解,遂成此文,以了心愿。

  曾祖父乃稷山翟店人氏,來到襄汾縣南辛店鄉(xiāng)東王村后和曾祖母結(jié)合,終生以石匠為生,銼石碾、石磨、石門墩等,憑過硬的手藝養(yǎng)活全家。曾祖父和曾祖母生育了3男3女6個孩子,3男依次名順才、德才、來才。

  祖父徐諱順才,生于1899年7月15日,在6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祖母崔氏,本縣崔村人。

  爺爺上孝下慈。爺爺做牲畜貿(mào)易,每次回來都不忘帶些奶糖、點心給曾祖父曾祖母吃,無論多晚回家,他總要先到曾爺爺曾奶奶的房間問安,然后才回自己的住房。曾爺爺臘月廿四去世,他想讓老父親再在家里過最后一個年,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六才安葬。曾祖母去世安葬時,他非要自己駕轅拉棺木。別人勸說用牲口,他堅決不同意,說這是當兒的應(yīng)盡的孝心。

  北相李老姑父去世的早,老姑患頭暈病,他和父親、叔叔接上老姑到東王,第二天又趕車到洪洞,找見名中醫(yī),大夫認識爺爺,他掏錢買了半年的藥,老姑才得以康復。逢年過節(jié)他總會套上兩輛大車,拉上姊妹們、外甥們走親戚。小陳外甥小時在東王住過4年,一吃綠豆雜面就拉肚子,他叫奶奶單獨給做。每每憶起這些,幾個外甥無不熱淚盈眶,哽咽著說,再沒有比大舅好的了。

  爺爺經(jīng)商有道。爺爺沒什么文化,但記憶力超強,十幾二十年的事,他都能記住。從小在曾爺爺?shù)亩δ咳鞠?,學會了靈活經(jīng)商的本領(lǐng)。當發(fā)現(xiàn)本地牲口緊缺時,便開始販賣,并逐漸擴大規(guī)模??v觀爺爺?shù)囊簧?,以販牲口為主,兼營其他,走上了亦商亦農(nóng)的發(fā)家道路。要說,爺爺是個有財運的人,有一次他到汾城購買了一頭驢、兩頭騾子往回趕,半道上遇見一人,非要以4擔麥子的價格把一頭牛賣給他,結(jié)果到了杜村有個叫發(fā)財?shù)娜丝瓷狭诉@頭牛,爺爺說6擔麥賣,最后5擔麥成交,僅僅走了幾里路,就掙了一擔麥子。

  有時財運來了擋都擋不住。新中國成立前,爺爺?shù)教溕?,他?0元錢買了一頭臥下起不來的老騾子,喂了7天后,騾子能站立起來了。往回走的時候,路過一村,老騾子已累得快走不動了,他們只好坐下休息。這時,在一戶人家的莊園里拴有一匹馬一頭驢,爺爺就問看有人要老騾子嗎,主人家說他想要,于是就用一頭騾駒換了老騾子。走到洪洞時,有人看上了剛換下的騾駒,結(jié)果賣了340元。這一來一往就掙了300元。

  爺爺販牲口的足跡達四川、甘肅、寧夏、青海、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有時走在沙漠地帶,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便睡在沙漠里。他買賣公平,價格合理,4個兒子,兩個跟他外出販牲口,兩個在家訓練牲口,直到會干活才出售。當時的襄陵縣縣長楊奠清(洪洞人,1949年10月—1950年9月在任)在全縣表彰模范人物,其中一個工商界的模范就是爺爺。爺爺因緩解了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力不足和牲畜緊缺的現(xiàn)狀而獲此殊榮。楊奠清的秘書親自把用牛皮紙寫的獎狀送到東王村爺爺手里。

  販牲口掙下錢后,爺爺又思謀著干其他營生,東王村段家在村里開粉坊,后舉家遷往湖北,爺爺把占地幾畝的粉坊買了下來。所磨的綠豆粉、玉米粉享譽周邊。另外,爺爺還在東王買地栽植棗樹,種植蔬菜,每逢集日都到古城賣菜。

  在爺爺?shù)木慕?jīng)營下,他成了富甲一方的人士。為了使全家人的生活安定,他先后建起了3座院子,弟兄3個每人一座。建粉坊院時,他在明清富商南高劉家買了一座院,拆下木料和磚瓦建了4間北房。另外,為生意方便,還在臨汾鼓樓、車站旁購有房產(chǎn)。這些房屋在他的眼里,是奠基子孫安居樂業(yè)之本,是奠定后嗣血脈相承之根。

  爺爺誠信義氣。幾個人相跟販牲口時,他總是先讓別人挑。在雁北、內(nèi)蒙古一代,一說起販牲口的“徐大”無人不知,即便帶的錢不夠或沒帶錢,人們也敢把牲口賒給他,而他也絕不會虧待朋友。臨汾東亢村有一人欠他幾十擔麥子,他去要賬,這家人說暫時還不上,他又給了3擔麥子的錢,讓他們渡過難關(guān)。他時常接濟姊妹們,用簸箕給他們分銀子,從來不數(shù),更沒讓他們還過。

  爺爺樂善好施。他常說,有錢大家花。每年正月初一,不管男女老少,本村外村,認識不認識的,只要到粉坊院,每人都發(fā)2塊銀元的壓歲錢。曲沃一朋友一家3口因生活困難,在東王吃住了3年。山東、河南一帶逃荒而來的,只要投奔他,便管吃管住,幫助解決生活難題。他有大車,村里人要用車時,不管多遠,他從不要錢,還貼人貼功夫幫忙到底。跟他販牲口的人,出門在外,從來在吃喝上不讓受委屈。家里雇的短工,晚飯后,如果第二天沒活干,不用來,他就每人發(fā)兩個饅頭,說這里沒有活干,讓他們到哪里去吃飯呢。到四川跑買賣,適逢樂山大佛修繕,他慷慨解囊,樂山大佛功德碑上留有姓名。受爺爺影響,全家人都樂善好施,臨汾鼓樓碑文記載,上世紀80年代修繕鼓樓時,三爺曾捐巨資。

  爺爺歷經(jīng)艱辛。爺爺為了父母、兄弟姊妹、兒孫后代能過上好日子,他不辭勞累,不怕辛苦,風里來雨里去地辛勤勞作,使一大家子的生活安穩(wěn)、富裕。他販牲口、知牲口、愛牲口,這是他賴以生存的技藝,是他發(fā)家致富的法寶。后來,爺爺患腦梗,一年后去世。

  斯人已去,但其傳奇的一生,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爺爺奶奶生育了4男1女5個子女,受爺爺奶奶的庇蔭,大爸、父親、三爸、四爸和姑姑家都多子多孫??芍^螽斯蟄蟄,瓜瓞綿綿。爺爺?shù)膶O子、曾孫、玄孫已達百余人,遍布多個行業(yè)。

  白駒過隙,世事滄桑。當歷史翻過一頁,塵埃落盡,爺爺?shù)囊簧?,留給后人的是傳奇,是追思,是敬仰,還有嘆息。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