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為人之本

2014-04-11 08:59:4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祖先造字有著深刻的含義。比如這個“勤”字,力字旁,勤,是要用力的。現(xiàn)代科學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你看,“勞”和“動”,繁體字是力字旁;簡化以后,還是力字旁。勞動,是離不開用力的。古代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摶”,手字旁。摶土,也是要用力氣的。

上世紀50年代上初中時,學校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體育實行“勞動與衛(wèi)國制”,體育課有前后滾翻、跳箱、百米、三千米、跳高、跳遠等等,每項都有硬指標。我個頭小,打籃球挨不上,就練習百米跑。在操場上,背心短褲一穿,人人都精神了一百倍。尤其在校運動會,背心上是有號碼的,當我百米進入決賽時,好不驕傲啊。雖然最后跑了個倒數(shù)第一,那興奮勁兒一點兒也不比得了冠軍差。

于是,愛好跑步,成了我的習慣,無論上學還是當教師,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跑步鍛煉。這讓我渾身總是有使不完的勁兒。工作起來,也就不惜力氣,往往越干攬得活兒越多。在小學代數(shù)學課,卻給學生們寫作文范文;到中學代語文課兼班主任,卻膽大包天代起了音樂課。特別是借調(diào)到地區(qū)教育局時,一份簡報,一份資料,從開始起草、謄寫、校對,到把油印好的材料一份份分揀、裝訂,再到給領(lǐng)導起草會議報告。待這些工作一項項完成后,還要給材料裝信封,再裝到一個大袋子里,還要我去借自行車,推上袋子到郵局寄送。我終于發(fā)火了:原來干這些工作的人都哪兒去了?就剩我一個借調(diào)了嗎?牢騷歸牢騷,還是一件不落地繼續(xù)干著。我總認為,多干活不吃虧,鍛煉了自己,增長了能力。這段時間的實踐,對我以后進入縣委寫材料,甚至到電臺當記者,都起到了很好的實習作用。

我用自身的切身體會對孩子們說,身體的力氣,與物質(zhì)不同。物質(zhì)是越用越少,而力氣是越用越多。要是不用了,渾身都沒力氣了。俗話說,力氣是奴才,用了它又來。大腦也是如此,越用越靈,不用就遲鈍了,甚至會癡呆。用進廢退嘛。因此,人以勤為本,千萬懶不得!“一懶生百病,百勤補一長。”這也可以說是我的家訓。我經(jīng)歷過“四清”運動。運動本身的是非暫且不論,總結(jié)出“懶、饞、占、貪、變”的蛻變過程,卻是十分準確的。“懶”,好像感冒,是一種精神感冒。感冒本身并不要緊,可是它的并發(fā)癥卻了不得,足可以致人于死命。別的方面我不敢胡吹,因為也實在沒有什么可吹乎的。但我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吹自己一把:我不懶!工作期間如此,退休后,老伴說我比在職時更忙乎了。是啊,上班時,時間屬于工作;只有退休后,時間才屬于自己,才可以干點自己想干的事兒:查點家鄉(xiāng)歷史,寫點半生體會;上街買菜,回家做飯;圍裙一系,洗鍋刷碗,樂在其中。人,活得就是個精氣神兒。其實,人死了,和活著沒有多大變化,僅僅是少了那口氣兒。而那口氣兒,就是一個“勤”字,頂天立地撐起來的。

最近我回家鄉(xiāng),看到我那些侄子外甥們,好多都發(fā)福起來,體重達100公斤。農(nóng)村機械化程度高了,種地再也不像我當年那樣用鐮刀割麥、用鐵锨翻地、用擔子擔糞了。這是社會前進的標志。但是,勞動強度極大地減輕后,卻沒有體力活動的方式,沒有加強鍛煉的意識。于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城市病開始在鄉(xiāng)村蔓延。好事居然轉(zhuǎn)化成了壞事,不由令人想到,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而不是舒服創(chuàng)造了人。勤勞,實在是人之本。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