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祠創(chuàng)建于唐,坐北向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時又予補葺,現(xiàn)存山門、過殿、水母殿、康澤王殿等為清重修。祠內(nèi)碑碣甚多,對研究當?shù)氐乃_發(fā)和祠宇沿革有一定價值。祠前有清音亭,亭側有云津橋。
古代龍子祠寺有“三殿八景”的說法。三殿,指龍子祠寺的獻殿、龍王殿、水母殿;八景,即得月樓、先春軒、看花庭、金魚池、遇水橋、金龍池、仙姑泉和平水泉。這些名勝古跡吸引著古往今來的游人騷客?!督鹪臃谥T老詩選》中的《平水神詞歌》稱:“是時三月游人繁,男女雜沓簫鼓喧。”生動地記述了當時的盛況。清代詩人孔尚任曾到龍子祠一游,題詩贊曰:遠隔紅塵世外幽,宜人景物失鄉(xiāng)愁。含煙店柳從容發(fā),破凍山泉放肆流。古寺春寒項裁酒,重巒雪霧好登樓。風骨龍子何年去?這事鬧從父老農(nóng)。龍子祠寺因此聞名天下。
龍子祠泉的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jié)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場所了。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xié)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mào)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xié)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錫剛)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