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臺唱大戲

堯都區(qū)牛王廟熱鬧非凡“鬧”廟會

2016-05-18 10:04:22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 5月16日農歷四月初十,堯都區(qū)魏村鎮(zhèn)牛王廟熱鬧非凡。2008年6月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牛王廟戲臺,唱起了當地傳統(tǒng)的地方戲。

  “每年的這一天牛王廟都很熱鬧,汾河兩岸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都前來祭祀三王。”許多村民說,這一天是趕廟會的日子。

  當天10時許,村民們舉行了祭典祈福活動,魏村的威風鑼鼓和傳統(tǒng)腰鼓登場亮相,前來觀看的群眾為精彩的表演拍手叫好。

  當天在元代古戲臺登場的有我市青年眉戶劇團和堯都區(qū)蒲劇團。首先登臺的是青年眉戶劇團,該團演出的是《乞丐與狀元》的片斷《教子》。堯都區(qū)蒲劇團演出的節(jié)目是傳統(tǒng)折子戲《徐策跑城》。

  威風鑼鼓、老年舞蹈、少年腰鼓及村民自編自演的《福到農家》等節(jié)目一一登場,村民頂著驕陽盡享廟會的紅火熱鬧。

  據了解,牛王廟戲臺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毀于地震,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曾予修補。廟內現存廊廡、獻亭、正殿、垛殿等。正殿供三王(牛王、馬王、藥王),塑像俱存。牛王廟戲臺從其木結構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設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橫陳的大額枋,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間較大的表演區(qū),上面則承受整個屋頂的重量,這種額坊的建筑形制,對需要開間較大的舞臺是十分有利的。

  相關鏈接:

  在元初的魏村戲臺上,兩側后部三分之一處,設輔柱一,柱后砌山墻與后墻相連,兩輔柱間可設帳額,把舞臺區(qū)分為前臺和后臺兩部分,前臺兩邊無山墻,可三面觀看。元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特大地震,戲臺傾塌嚴重,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這是國內發(fā)現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古代戲臺。戲臺坐南向北,平面呈方形,寬7.55米,臺基高1.4米,單檐歇山式建筑。四角立柱,前臺兩根石質角柱上,除雕有“蓮生貴子”等花卉人物外,臺左前角柱上刻“蒙大元國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臺右前角柱上刻“維大元國至治元年歲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立石”。戲臺周身三面敞朗,僅后檐與兩山后部砌墻,山墻約為山面總長的1/3。前檐和兩山前部均露明,為早期戲臺的固有形式。而背部及兩側后部封墻,還保留著宋金樂亭舊制。

  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張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