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位于臨汾城西南隅。
清康熙版《平陽府志·寺觀卷》記載的平陽府第一座佛寺便是大云禪寺,那時臨汾縣被載入史冊的寺庵45座。
20世紀40年代日軍占領臨汾,拍攝的照片,大中樓上看大云寺,寺廟圍墻周整,佛塔高聳,臨汾城的西城墻和南城墻形成一個角,橫臥在大云寺寶塔的后邊。
“大云寺在臨汾城的西南角?!睙o論是清代的志書,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文物景點介紹說明,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結束,如此描述表明大云寺在臨汾城的位置,數百年來應該是準確的。如今再要說大云寺在臨汾城西南一隅,這卻令人遲疑。
臨汾城在20世紀80年代的面積不足20平方公里,到如今城市的擴建直指155平方公里的規(guī)劃,迅速生長著。那高聳入云的佛塔,被比她更為高大的建筑遮掩,幾十年前周邊空曠的地界,錯落著大大小小的各類樓房。其依托的地標城墻,已是草灰蛇跡。
大云寺在臨汾城中,與山西師范大學銜接。
大云寺始建于唐貞觀六年(632)。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年號為天授,號令天下諸州遍設大云寺。武后把沙門法郎等偽作的《大云經》尊為“武氏革命”的指導理論。其時各地新設的大云寺比比皆是,也有的把舊寺更名為“大云寺”,平陽名剎大云寺的名稱亦為其時產物。武氏謝幕,重器歸于李唐,多少大云寺改弦易張。又歷千余年,多少佛剎銷聲匿跡。臨汾大云寺風云巨變,為之巋然。
大云寺坐西向東,坡陡階密。從坡下仰望山門,高大威嚴,氣勢非凡。單檐歇山,門闊五間,進深兩間。原有山門應是清末民初所建,券門單墻,日占期間無所改動,內戰(zhàn)期間為閻軍梁培璜部司令部。更早時候大云寺已停止佛事活動,廢寺興學,為師范學校占用,新中國成立后仍為師范學校,晉南師專使用,后大云寺主體劃歸臨汾地區(qū)展覽館,展覽館更名為臨汾市博物館,晉南師專更名山西師范學院,繼而發(fā)展為山西師范大學。
大云寺分前后兩座院落。
山門前巨形石獅一對,造型生動,靈動中又不失猛獸威嚴,屬石獅中難得精品。其中一尊為平陽府府衙前的舊物,后仿制一尊配為一對。
進得山門,東西各生有兩圍合抱的百年國槐,干壯枝茂。初夏黃花落莢,雀鳴其間;盛夏綠蔭沁人,密不見天?;睒渑詡扔钟惺駜蓞?,火紅的石榴花點綴于萬千綠葉間。置幾品茗,偶有物件墜落項間,癢蘇蘇的。仰視小蟲牽著絲線蕩秋千。這一刻似曾相識,細一想,當年魯迅和錢玄同二先生,園中談論金石也有這般物兒空降。魯迅先生把這際遇把這情景記到文中,叫那蟲兒們一個很瘆人的名兒。
前院天王殿,建筑依然,那四大天王的塑像,不知何年何月已不復存在。大雄寶殿,巍巍然,頗為壯觀,只是近百年來佛事不舉,塑像壁畫也不見蹤跡。倒是院落寬敞,東南一株楸樹,西北一株椿樹,兩株樹長得老相,皮糙枝硬,年齡不知多大,估計是有些春秋了。這大院,這當年植樹的人,何以選了這兩種樹?大概有些寓意有些玄機在里邊吧。
大雄寶殿后是塔院,院中有金頂寶塔,左右配殿和藏經樓。前后院兩側旁院是禪堂、齋屋、經舍和方丈室等。
塔院最主要的建筑是金頂寶塔。
大云寺佛塔為平方形樓閣式6級磚塔,總高39.8米,底層每邊長12米,二層以上急劇收縮,外形古樸秀麗,挺拔舒展,塔內結構除底層中空外,二層以上全部為實體。唐宋磚塔全部中空,明清磚塔多數可以繞道攀登,而大云寺佛塔與之相異。
塔內一層為方形空室,前后辟有券門洞,前裝板門,后置隔扇,游人和朝拜者可穿塔而過。中央置鑄造鐵佛頭一尊,外表補飾泥塑彩繪。佛頭高6米、寬5米,重約15噸。佛頭面相端莊慈祥,臉頰豐滿,眉骨隆起,耳垂近肩,頭上螺發(fā)左旋,氣韻極為生動。其造型風格,應是唐代原作。券門頂懸有光緒十八年(1892)湖北人陳澤霖手書“原頭佛祖”匾額。大云寺俗稱鐵佛寺,蓋源于此。三十年前一華僑拜瞻鐵佛,嘆為觀止,說僅此可換半個香港城。
塔身四周依壁鑲嵌著五彩琉璃燒造的各種圖案和佛像,將一座佛塔裝飾得五光十色,秀麗精致。塔身琉璃圖案題材,全為佛教神神祇和佛傳故事,襯以山石、樹木、花卉、流云、城池、獅象等圖案。整個塔身所繪圖案,堪稱佛教文化寶典。以二層圖案為例,東面三方,中為毗盧舍那佛,南側騎獅文殊菩薩,北側為乘象普賢菩薩;二層西面三方,中為彌勒,北為月光童子,南為日光童子;二層南中兩方,左為地藏菩薩,右為十殿閻羅;二層北中兩方,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十八閻羅。又如第四層,中心券龕內雕釋迦佛像,東西向作抬花印,南向作說法印,北向作無量光明壽印。側兩方雕佛傳故事《太子出四門》,依次為“太子出東門逢僧禮釋”“太子出西門見老傷嘆”“太子出南門見死傷心”和“太子出北門見病傷嗟”。塔上琉璃制品,光澤艷麗,人物生動,雕工精細,手法洗練。
佛塔塔身佛及構件為明清琉璃世家陽城喬燒制。
塔院正西為藏經樓,下為券頂三孔窯洞,上為單檐歇山頂閣樓,周設轉欄。塔院北數株皂角,粗者合圍,初冬樹葉凋零,枝丫間盡懸尺余長的黑色豆莢。
在馬可·波羅的記述中,他所游歷的平陽是一個十分富庶和美麗的大都會。他在游記中寫道“騎馬走完這七天的路程之后,到了一個叫做Pianfu(平陽府)的大都會,這里有許多商人,城市非常美麗。人們依靠商業(yè)和工業(yè)生活,這里出產的絹非常多。”
在大云寺建寺1000年后,這座美麗的城市毀于大地震,包括大云寺。寺廟傾塌,民舍無存,壓死男女不可勝計。二十年后善士陳國信募化集資,興工重建。2004年佛塔修繕,在寶頂下發(fā)現了300年前的《金剛經》,2006年國務院公布大云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塔券門前有一幅官地嶺人王正輝先生撰聯,“時興時衰施主照樣拜佛祖;潮起潮落汾水依舊唱大云”。如今汾河在臨汾段已無潮可言,倒是佛塔內梵音莊嚴,善男信女佛號聲聲。
云卷云舒風云變幻,云聚云散氣象萬千。千百年來,大云寺歷經滄桑,不變的是人民心中的正念。(高樹德)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