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河上公德山”尋淵源

2018-05-09 17:14:17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遠眺河上公德山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沒有泰山的雄渾偉岸,亦乏華山的陡峭奇險,倘若堆放進迤邐群山,便有“泯然眾人矣”之嘆。但小有小我,立足于一方,就有了一方氣象,勘定了一方乾坤。不遠處望去,那強健的體魄,讓人心中涌動起小小的壯觀,那渾身的披蒼染翠,倒更覺得青蔥可愛了。倘遇到云霧在山頂繚繞,一個個小山頭若隱若現(xiàn),倒如天上的仙境一般,叫人心向往之了。

  這就是……叫人怎么稱呼它呢?明嘉靖《翼城縣志》稱它為八寶山,又說,“漢文帝時,河上翁隱此,至今土人呼‘河上翁堆’。盤踞八里,兀然突空。”就是說,當(dāng)?shù)厝私兴昂由衔潭焉健?,是否?yīng)是它的乳名呢?

  民國十八年《翼城縣志·山川》說的稍明白一些——“八寶山,在邑東北三十里,山有八峰,因名八寶山。相傳漢文帝時,河上翁隱居于此,故又名河上翁堆山,今其上有廟存焉?!眱刹靠h志都提到河上翁,亦稱河上公,據(jù)晉葛洪《神仙傳》記載:“河上公,西漢人,莫知其姓名。相傳漢文帝時筑草庵于河濱,時人稱為河上公。帝好讀《老子》,有不解處,時人莫能道之。聞其解《老子》義旨,即親往問之,授帝素書二卷,囑熟研之,質(zhì)疑即解?!?/p>

  這里似乎說的是河上公在黃河岸邊筑庵而居。而在翼城八寶山隱居,那應(yīng)該是河上翁晚年的事了。在翼城,確鑿存在漢文帝尋訪河上翁的事件。據(jù)傳,漢文帝為代王時,薄太后跟從他去太原的路上,聽說河上翁深研老子的道德經(jīng),隱居在翼地八寶山中,便枉駕訪求,行之城西,衛(wèi)士欲飲無水,薄太后取下頭釵插地,祝天得泉,果然泉水汩汩冒出,此地便叫作感軍村。后來,感軍村為紀念此事,修建漢文帝廟和四明牌坊,牌坊四面鐫刻匾額為:“河上高風(fēng)”“訪賢古跡”“漢文崇德”“慈后神泉”等文字,可見均與此事有關(guān)?!兑沓强h志·城邑》載:“今午寄村南,距里許,為漢光武帝太子駐蹕處,雉堞宛在,勝跡猶存。”且有碑碣為證,可見此事不虛。

  但八寶山、河上翁堆山怎么又叫成了河上公德山呢?

  原來山下有一個史伯村,本村劉姓居多,相傳,漢代有一位劉公德,在八寶山隱居,研修道德經(jīng)……結(jié)果這個傳說與河上翁不謀而合,人們便把八寶山改稱為河上公德山。是否這個劉公德就是河上翁呢?也許傳說的本身就是答案,也許不是。沒有專家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姑且存疑。

  但河上公德山遠沒有這么簡單。近幾年有研究和文化的學(xué)者一直在尋找“和圣”史伯的隱居地,通過在全國尋訪,一路找到了河上公德山下的史伯村。史伯,即西周末期的太史伯陽父,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著名觀點,開啟了中國式的哲學(xué)之路,成為“和”文化的開山鼻祖。有學(xué)者研究,伯陽父在西周分崩離析之際,很可能去了日漸強盛的晉國,隱居在八寶山一帶。

  河上公德山,能接納如許高士隱居,足見其氣度不凡。一個個高人都為這座山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披上了金碧耀眼的外衣。

  河上公德山曾是道教、佛教圣地,山頂曾建有神山寺、真武廟、鐘鼓樓、寶塔等眾多建筑。這些建筑始建年代不詳,明成化、萬歷年間,清代、民國時期均有重修和增建,香煙氤氳裊裊,誦經(jīng)念佛不絕。直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有寺廟、道觀毀于戰(zhàn)亂,僧道遣散,眾神歸天。河上公德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系翼城之文風(fēng),乃天然之文峰,自古“有真人隱士,修心養(yǎng)道,祀奉佛祖,登仙界以成正果者也。”漢文帝同母薄太后至此山,由是建廟祀神,千百年不絕。山頂寺廟遺址面積較大,是同類遺址中遺存較為豐富的一處。

  在盛世繁華的今天,翼城縣全域旅游開發(fā)全面展開,注定了河上公德山不甘寂寞。2017年9月8日,北京華拓礦業(yè)集團公司董事長石文杰與翼城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投資10.6億、將此山打造成國家5A級風(fēng)景區(qū)的項目協(xié)議,為河上公德山編制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石文杰是山腳下青樹洼村人,他深愛著家鄉(xiāng),在翼城掀起“引老鄉(xiāng)、回故鄉(xiāng)、建家鄉(xiāng)”的熱潮中,他大筆一揮,將自己兒時的夢想筑進了現(xiàn)實,將人們的期待泫然得五彩繽紛!(李克聰


     

責(zé)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