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在黃土山地上生活的晉西永和人家要養(yǎng)孩子,搖車是必不可少的臥具,千百年來降生到這塊土地上的嬰兒,沒有不使用它的。
說到搖車,明人郭晟在《家塾事親》中這樣寫道“古人制小兒睡車,曰搖車,以兒即睡故也”。郭晟所說搖車和永和人家所制搖車是否相同?不得而知,但從永和人家制作搖車的用料、做工上看,還是比較講究的。
永和人家做搖車一般得用木質(zhì)細(xì)膩、木體清香的桃木做。桃木又稱“降龍木”“神木”,據(jù)說源于“夸父追日”的故事而來,就像古代用桃木做“桃符”一樣,取“鎮(zhèn)災(zāi)辟邪”“平安如意”之意。搖車的形體大約是三尺半長,一尺來寬,高不過五寸,整個搖車成彎曲平緩的“上弦月”形狀,這種弧形的線條,據(jù)說正好適合于嬰兒骨骼的生長。車身上一般有四根小小的“龍骨”支撐,并略凸出于車身兩邊,作為繩鉤,以便使用。上方通常鋪一個形制大小的羊毛墊子,車身下方留有一對手把。整個形狀看上去十分簡易輕便,更適用于搖動。要讓嬰兒睡覺了,做母親的便將小寶貝放在一塊小被單上包裹好,抱到搖車上,頭枕一個松軟的蕎麥皮枕頭,蓋好小被子,然后用搖車上專用的紅布繩,將嬰兒的身體不松不緊地縛在搖車上,開始輕輕地?fù)u動,嘴里哼著流傳了不知多少年的搖車曲,用不了一會兒的工夫,嬰兒就會穩(wěn)穩(wěn)地進入睡眠。
“臥搖搖,睡覺覺,媽媽地里鋤草草;鋤了草草打糧食,打下糧食換票票,換下票票買襖襖,寶寶穿上俊妖妖?!?/p>
這極具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搖車曲,吟唱出一代一代永和母親生活的忙碌和辛勞,以及對孩子無比的疼愛。
睡搖車的嬰兒,可不比睡搖籃的孩子那樣沒有拘束,他們似乎從小睡覺就接受著一種規(guī)正的睡姿,不會胡蹬亂踹,不能亂抓亂撓,不能隨心所欲,因此,睡過搖車的孩子,頭不會睡的前歪后凸,腿不會形成“羅圈”,體格發(fā)育的總是端端正正、茁茁壯壯,正如另一首搖車曲中哼唱的那樣“搖啊搖,寶貝快睡覺,閉上小眼睛,長呀長的高……”那些年,在永和農(nóng)村,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土窯洞,睡的是過火的土炕,在土炕上睡搖車的孩子一般是不容易上火的,睡在搖車上也不會被外界的響動所驚擾,同時還會讓孩子在潛意識里養(yǎng)成一種獨立的習(xí)性。
永和山村的婦女可比不得城里媳婦那般悠閑自在,在哺育孩子的同時,還要忙乎家里的、地里的活計,于是,搖車也為這樣的生活節(jié)奏幫了大忙,一般村婦搖搖車不用手,而是用腳。忙完了洗洗刷刷、打里照外的事情,該臥著孩子睡覺了,便盤腿坐上土炕,一只腳搭在搖把上,嘴里哼著搖車曲,有節(jié)奏地?fù)u動著,雙手還得忙乎著绱鞋底,納鞋墊,縫衣裳,干零碎活兒,一幅窯洞人家土炕上的生活圖景盡顯眼前。你似乎能在這種忙碌與辛苦中看到山村媳婦生活的充實、旺盛的精力,以及對未來美好日子的憧憬和期望。多少年來,搖車承載了育嬰的功能,同時也孕育和豐實了黃土山地獨特的文化。
現(xiàn)如今,在永和鄉(xiāng)下是再難看到這樣的場景了,也很難聽到這樣的搖車曲了,這完全源于現(xiàn)代生活的悠閑和輕松,鄉(xiāng)下的年輕媳婦不少都進了城,變成了全職媽媽,有充裕的時間專心撫育自己的孩子了,她們似乎也不大愿意按老規(guī)矩讓嬰兒再睡那種古老的搖車了,搖車已經(jīng)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變成了老古董,但留存在搖車上的故事和記憶卻讓人們不時地想去回味……(馬毅杰 文/圖)
責(zé)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