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崖號”列車的開行,給沿途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滿滿的幸福。 本報通訊員攝
6月21日7時55分,4621次旅客列車再次準時駛出太原火車站,開往呂梁山腹地的蔡家崖站。這趟冠名為“蔡家崖號”的列車在仲夏的朝陽里,迎來自己開通兩周年的日子。
兩年前,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對原有貨運鐵路線全面進行適應性改造,兩對“蔡家崖號”列車首次開進了興縣蔡家崖,從此結束了不通旅客列車的歷史。兩年來,“蔡家崖號”穿行在呂梁山間,為沿線婁煩、嵐縣、臨縣、興縣4個集中連片貧困縣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脫貧助力,帶來了看得見的變化、穩(wěn)得住的幸福。
這兩年,“蔡家崖號”融入了老區(qū)人民生活。
10萬護工出呂梁,“呂梁山護工”是呂梁革命老區(qū)打造的脫貧品牌。專門培訓護工的興縣斯思職業(yè)培訓學校負責人孫志周說,“蔡家崖號”開通前,當?shù)厝顺鲩T需要先看天氣,一旦有雨雪,山區(qū)高速公路就可能封閉,學校就不敢大規(guī)模安排護工出去就業(yè)?!艾F(xiàn)在咱們再也不用看天出門了,學員出行也更安全了?!?br/> 利用周末帶著兩個小兒子回臨縣娘家的趙娜,從蔡家崖站一上車,就拿出書開始給孩子講故事。兩年前,“蔡家崖號”車票開始預售后,她就迫不及待地搶票?!暗谝惶斓臎]搶上,一家子坐了第二天的車?!壁w娜說,那是倆孩子第一次坐火車。以前回娘家,她坐大巴,每天只有中午一班車,一個人得20元錢。“有時錯過了,就得花200元打車回,加上老大還暈車,都不敢多回娘家?!壁w娜說,“現(xiàn)在好了,帶倆孩子,火車票13元錢,連上兩頭公交車也就15元,坐著也舒服,一有時間我就回娘家蹭飯?!?br/> 蔡家崖站站長張培國說,“蔡家崖號”列車開通兩年來,已累計開行2792趟,運輸旅客223萬人次,極大方便了老區(qū)人民出行。
這兩年,“蔡家崖號”拉動了老區(qū)人民增收。
“再不到鄰居家借米借面,再不到武家坡去把菜剜……”一曲晉劇《大登殿》在車廂響起。這是為慶祝開通兩周年,太原客運段乘務員們組織的文藝表演。帶外孫女回嵐縣的劉金鎖老漢也和著唱腔輕哼著?!盎疖囈煌?,這兩年到我們這邊旅游的人可多了。我們這的土豆、莜面名氣也大了。”劉老漢說。
作為革命老區(qū),“蔡家崖號”所經(jīng)沿線旅游資源豐富,蔡家崖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更是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qū)。為服務老區(qū)發(fā)展,太原局集團公司將原“興縣北站”更名為“蔡家崖站”,把列車命名為“蔡家崖號”,并以紅色旅游為主題對列車進行裝飾。列車長牛妍煜介紹,他們在車廂里擺放沿線旅游景點、土特產(chǎn)宣傳頁,安排乘務員專題介紹,有效帶動了沿線旅游業(yè)和農(nóng)特產(chǎn)品銷售。
蔡家崖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旁邊,2018年投入運營的紅色一條街上,白新勇開的永興酒樓位置明顯。由于疫情影響,最近就餐的客人并不多,但白新勇卻對未來充滿信心,“我2003年就開小飯館,一直就是個夫妻店,火車一通,吃飯的游客一天就有一二百,后來擴成兩層的酒樓,還雇了5個人。只要疫情一過,肯定會好起來。”興縣駐蔡家崖村第一書記賀建軍介紹說,“蔡家崖號”開行后,村里人均收入達到了7200元,紅色旅游成為當?shù)匕傩諗[脫貧困的重要方式。
蔡家崖站客運主任王林說,去年七八月份,每天到站的游客有1000多人。據(jù)了解,兩年來,紅色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逐步成為興縣經(jīng)濟的重要增長極,旅游人數(shù)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18%以上的增幅。
這兩年,“蔡家崖號”拓寬了老區(qū)扶智前景。
鞏固脫貧成果,教育是“硬核”力量。近年來,革命老區(qū)都把扶智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安碳已绿枴遍_通前,山里的不少孩子輾轉400多里地,到太原、晉中求學?!暗焚M貴、山路不好走一直是個大難題,老師們想出去進行學術交流也不方便?!睆奶嘏d縣老家的尹貴多,曾任職興縣教育局,他深深感受到了“蔡家崖號”對教育的影響?!昂髞砼d縣建了學校,從全國招聘優(yōu)秀教師,但交通仍是制約師資力量的一個因素。前年火車一通,很多問題都解決了?!?br/> 在尹貴多前排座席上,牛姝淼就是一位在臨縣支教的特崗教師。她的家在太原,以前假日回家、返校,經(jīng)常得家人開車接送,既操心又辛苦?!斑@趟車開通后,感覺太原到臨縣的路沒那么遠了。一路看看書、備備課,很快就到了?!迸f嫡f。
“我讀高中在太谷,讀大學在太原。這兩年有火車后,路上方便多了?!眲倧纳轿鞔髮W畢業(yè),準備回興縣的牛韶瑞說,“以后學弟學妹們上學有福了。”他正準備報考公務員,希望能回興縣,建設家鄉(xiāng),因為他相信興縣一定會越來越好。
據(jù)尹貴多介紹,這些年,興縣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以前全縣高考最多幾十個人能達本科分數(shù)線,現(xiàn)在,每年都在幾百人,年年有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說這話時,他眼睛里充滿自豪和希望。
本報記者張毅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