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過人工割麥年代的人們,或許已年入花甲,或許也過不惑之年。麥假是家鄉(xiāng)夏收時,為了幫助家里人收麥子,學(xué)校專門給中小學(xué)生放10天左右收麥忙假。
家鄉(xiāng)的麥子熟了,一般在六七月間,俗語中說的“龍口奪食”,正是季節(jié)性雨季到來之時?!傲碌奶?,娃娃臉說變就變”。那雨說來就來,剛才還烈日炎火、汗流滿面,一陣風(fēng)云過來,雷電交加,能把還在麥地里上陣搶收的鄉(xiāng)親澆個凈透。割麥、挑擔、打場、晾曬、歸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很緊促,全依賴與天爭一時之利。所以麥收時節(jié)一到,全村上下如臨大敵,男女老少磨鐮修繩、呼親喚友。自家上學(xué)的孩子們也是一支力量,一切為了搶收麥子,確保一年的細糧顆粒歸倉。
麥收時節(jié),當天邊露出魚白肚,割麥的人們紛紛走向麥地。家鄉(xiāng)地處山地,不適宜機械化作業(yè),大多是全家老小齊上陣,趕上耕牛,拉個平板車,挑上長尖擔,帶著捆麥繩,揮鐮上陣人工割麥。清晨家里留婦女做早飯,兒童可多睡一會兒,等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們專門給地里勞作的人們送飯。早飯一般是平日吃不到的白面饃、涼拌黃瓜白菜、米湯。割下的麥子順行直鋪著,蚱蜢在麥鋪上蹦來蹦去。在割麥后遺留在田壟的麥穗還不少,小孩子蹦跳著在地里拾麥穗,一根根拾起扎好,給大人們炫耀勞動成果。一塊田的麥子割完后,孩子們就近把放倒的麥鋪抱到一起,麥芒刺得胳膊生疼,又紅又腫。太陽曬得火辣辣,還要擔心收麥鋪下面有蛇,不過有時還能攆出野雞,逮到后回家養(yǎng)。抱好的麥鋪用繩捆好,肩扛擔挑放在平板車上,有的地路窄只能用長尖擔挑,青壯男人們最辛苦的就是這活,一路上多遠也不能停,生怕熟到的麥子散落下來打了頭場。一捆捆挑到打麥場垛好,晴天抖起鋪開晾曬,午后頂著烈日趕?;蛲侠瓩C拉著石磙轉(zhuǎn)圈壓,打出麥子粒。麥稈在場邊一家一家垛起作為牛馬冬儲草,也成了孩子們捉迷藏的寶地。而后等田里收完麥子,盡快把麥粒鋪在路邊,院子里曬干過篩,分出秕殼,籽粒飽滿的頭麥作為“公糧”交給糧站上繳國庫。
麥假不知不覺地就到了,麥假是中小學(xué)生們掐指盼望的日子,雖然幫家里收麥做力所能及的事辛苦些,大家都曬得黑黑的,但也是童年間充滿樂趣的日子。
每到麥黃季節(jié),就會感覺到鳥兒的歡唱聲、磨鐮霍霍聲,此起彼伏叫場聲不時在耳邊縈繞。我不由得想起麥浪滾滾兒時的麥收,那一幕幕手割肩扛的辛勞情景,鄉(xiāng)親互幫互助的溫馨畫面宛如在眼前。家鄉(xiāng)人工收麥已成為永久的記憶,人工收麥的故事定格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里,讓我們深知“粒粒皆辛苦”的勞作。 (曹立新)
責(zé)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