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不能一統(tǒng)“江湖”

2010-01-26 08:46:0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不是的。
春晚產(chǎn)生于改革開放初期,在那時屬于新生事物,而人們精神需求方面處于嗷嗷待哺狀態(tài),一接觸到春晚,心理剎那間被滿足了,最終的結果便是眾口一詞地說好。
改革開放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發(fā)展、社會進步,人們所聞所見日益增多,在文化需求上當然也就多元化,所以對春晚的評價漸漸有了不同的聲音——有人開始說不好了。一年年,一屆屆,轉眼已經(jīng)進入21世紀,春晚雖然有所改變,但整體上還保持著老模樣:老形式多于新形式,老明星多于新明星,有的觀眾自然而然地就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有人不看,有人忍不住不看,看后卻又開罵,這都在情理之中。譬如紅透春晚20年的趙本山,偏偏有人不想再在春晚上見到他;2009年春晚上一鳴驚人的小沈陽,偏偏有人說他俗;就連民歌天后彭麗媛,網(wǎng)上也有人說她的歌失去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xiāng)親》般的感染力。
如今在文化娛樂方面除了電視,更有網(wǎng)絡。網(wǎng)絡不像電視,觀眾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可以雙向、多向交流。所以有網(wǎng)絡春晚、山寨春晚、自辦春晚等新生事物,它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滿足觀眾(網(wǎng)民)的文化需求。換一句話說,網(wǎng)絡分流了一部分央視春晚的觀眾,有人不看央視春晚也很正常。
有人不看春晚,那說明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有人看后開罵,那說明他的欣賞水平高于春晚創(chuàng)作水平的發(fā)展;有人討厭某些明星,那說明他不畏明星名氣、敢于表達自己的好惡;觀眾關注春晚而又罵春晚,其實就是希望春晚更好看,或者說是希望除夕之夜的精神年夜飯更有味兒。
有人罵春晚,有人贊春晚,總之對春晚的爭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是觀眾欣賞口味變化的表現(xiàn)、是觀眾欣賞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而對這種爭議的寬容更是一種文化進步的表現(xiàn)。(天宗?。?/p>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